卍续藏第 25 册 No. 0501 金刚经如是经义   No. 501   金刚经如是经义卷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性坚刚。能破万物。如人有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诸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性体昭融。善破一切烦恼。转为妙用。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谓之此岸。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谓之彼岸。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无舟不能渡。以般若六度为舟航。渡六道之苦海。故云到彼岸。言人之智慧。如金之刚。便可脱离业障。至佛地位。故曰般若波罗蜜经。径也。学佛之捷径。即成佛之道路。凡人欲到此路。当内修般若以至究竟。若但能诵说。心不依行。是身外觅佛。向外求经。终不悟理见性。故佛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总是要人从凡悟圣。永息迷心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说法聚会。由此起因。分者。分也。梁昭明太子。以经文浩繁。故分为三十二分。使人便于讲诵也。   如是我闻。   阿难自言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非自说。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即是众生之性。离性更无别法。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闻者。听闻也。听非无闻。亦非有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故云。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又颂曰。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独园。   一时者。当日说法之时。佛。梵语。华言觉。谓能觉悟自性。并觉悟群生也。孔子曰。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正指佛也。生于周昭王时。号曰释迦。舍卫。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祗树。乃匿王太子祇陀所施。舍卫国有名须达拏者。常施孤独贫人。因称给孤独长者。曾往护弥长者家求婚。其家请佛说法。须达拏闻之。心开意解。欲请佛归。佛令先归求地。惟祇陀太子有园。遂往求之。太子戏曰。尔布金满园我即与汝。须达随运金布之。太子见其意诚。却金许地。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故名给孤独园。佛在此将以说经。   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梵语比邱。比。破也。邱。烦恼也。言能破除烦恼。华言僧。亦名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为世人种福。大比邱。乃得道之深者。佛欲讲真空无相妙理。非成材达德之大比邱。安能言下顿悟。故与之俱处于园中。其众有千二百五十人。具见信从之多。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至)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尔时。言彼时。佛为三界之尊。举世恭敬。故称世尊。正当吃食之时。着柔和忍辱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乞食于人。佛为王太子。而乃持钵乞食。欲使后世比邱。不植资产。不生骄慢之意。次第乞者。不择贫富贵贱。巡门而乞。大慈平等。乞毕。复归于园。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食毕。收衣钵。无系恋也。洗足。欲清净也。敷座。陈设讲座也。此说法常仪。智者禅师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跏趺示入禅。   ○善现起请分第二   善现。须菩提之别名。初生时。其家尽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故又名善吉。于大众中起身。请问佛法。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至)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长老。年高德尊之称。从座而起。将以请佛说法。偏袒右肩。乃执役服劳之礼。忏悔谢过之仪。右膝着地。右是正道。左是邪道。此用正道以归依也。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所以收敛起敬。总是整理威仪。以伸问词。希有者。赞佛为举世所罕见。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一段。须菩提请问之词。而首称佛曰如来。如者。寂然不动。真性之本体。来者。感而遂通。真性之应用。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称佛为如来。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慧。炼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沾染六尘。堕生死苦海。惟其善护念故。又善委付嘱托诸菩萨。教之奉法而行。念念精进。勿使断绝。须菩提说此二句。欲佛说法以教人。使人得证佛果。菩萨。即受如来教法之人。为修行者之通称。在讲座者甚众。故曰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至)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正定心也。善女人。正慧心也。谓能决断定慧。永无退转也。阿。无也。无诸垢染也。耨多罗。上也。三界无能比也。三。正也。正见也。藐。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三菩提。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谓真性也。得此性者。所以为佛。超脱三界。不复轮回。住。谓止而不迁。降伏。谓能制之御之。须菩提发问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发求正觉之心。应当于何所安住。一切众生躁扰不停。犹如飘风动摇隙尘。念念相续。无有间歇。若欲修行。当以何道降伏其意。欲世尊指示用功法则。川禅师云。这问从甚处出来。颂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飞塞北。燕忆旧巢归。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至)善付嘱诸菩萨。   佛赞须菩提所说。如来二句甚善。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着诸法相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至)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谛。详审也。若善男子善女人。发正觉之心。即是当止之地。就此而住。不可暂离。设或妄心萌动。当以此为制御之方。两如是。言只这里便是。不必他求。凡夫之心动而昏。圣人之心静而明。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不知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心境两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最难。若不忘心。但欲忘境。境不能忘。反增纷扰。故万法惟心。若能见性。不生妄念。便是降伏其心也。庞颂曰。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领诺之词。须菩提听佛所说。而欣然领诺。愿佛广说。令中下根机。皆欢喜听受。尽得开悟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乘。载也。载度一切众生。乃正大之宗派。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摩诃。大也。摩诃萨虽未成佛。实高菩萨一头地。菩萨念虑清净。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导众生。摩诃萨虽在尘劳。心常清净。能化所化。心无所著。乃大悟人也。人心妄念。最易潜滋暗长。故佛告须菩提等。又单提一句应如是降伏其心。言当以此清净智慧。降伏其妄心也。下文度众生。而无一毫著相。正是降伏心处。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一切含灵。谓之众生。俱有佛性。非独人也。卵生。禽鸟之类。胎生。人兽之类。湿生。从湿而生。蚊萤之类。化生。变化而生。蚕蛾之类。色是色身。想是思虑。有色者。溺于情识。执有之心。妄见是非之辈。无色者。离情绝欲。执着空相。不修福慧之辈。有想者。眼见耳闻。常起妄念。口说佛法。心不依行。无想者。持静坐禅。能除一切妄念。犹如木石。不习智慧方便。非有想非无想者。一念寂然不动。似非有想。而实又虚中能照。不是无想。有无俱遣。语默双忘。无取舍爱憎之心。历数九类。正所谓一切众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佛自称也。令入。使悟入也。无余者。功行圆满。清净自然。全无习气烦恼。其中安乐。无有余欠漏隙。涅槃。圆满清净之义。楞严经云。涅槃清净。不生不死之地。一切修行者所依归。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即如来究竟到彼岸地位。灭者。灭尽一切习气。度者。渡脱生死苦海。佛谓一切众生。皆因妄念蔽锢。不能作佛。我尽使他同归觉悟。造到无余涅槃处。令一切众生皆受化渡。总见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苦海。同诸佛所证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切众生。皆从业缘中现出。或生而为人。或生于天上。或生为畜类。或生于地狱。无非自业缘而生。是本无此众生也。故佛言我虽如此灭度众生。良由众生本性原有佛。原自能度。特不能觉悟而名为众生。即使度尽无限量。无数目。无边际。如此其多。皆不过还其本然而已。何可言我度他。故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耳。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曰。赋象各由心。影向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何以故须菩提(至)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呼须菩提问曰。何以故度众生。实无有可度者。菩萨若见有度。便觉为己私计。夸功示能。为贪恶业。是有我相。有我即有人相对。分别尔汝。较量贤愚。为嗔恶业。是有人相。既见有人。未免分别个种种众生。触类生情。偏向执着。为痴恶缘。是众生相。因有人见众生见。便不肯平等。自求福利。思量长生于世。为爱恶缘。是寿者相。有此四者形相。则吾心智慧。从而昏蔽。却与众生同一迷途。便不是菩萨地位中人。此所以虽度众生而实无度也。能除四相。即名降伏其心。   ○妙行无住分第四   奥妙之行。本无住着。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至)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须菩提原从座而起请问。故佛命之复位次。使之定则生慧也。佛言心无四相。此心何所住着。当如云行于天。水流于地。无所绊碍。俱胝和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一指头。佛鉴禅师颂曰。不用将心向外求。个中消息有来由。报言达磨西来意。祇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圣凡一体。空色一般。善恶一等。内破一切执着。住无所住。龙济和尚颂曰。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于空。欲识本来面。青山白云中。是于佛法应当无住。非勉强也。凡夫不识自佛。只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能助道。但求福利。似箭射空。如人入暗。菩萨有此无住之念。行于布施。凡形色。声音。馨香。滋味。与情所感触。法所化导。名为六尘。皆是我与众生共具。要去布施。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他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俱无染着。是以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不求果报。菩萨但应如是布施。而不可住于相。修行人有六度。而布施第一。能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清净行施。不生执着。是不住相布施也。傅颂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清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何以不住相布施。盖菩萨若是无住。遇缘即施。缘散即寂。心中清净。利益一切。虽不徼福。自然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今。其福德自致。不可思惟而量度也。夫佛贵无相。缘何说福得。盖悯众生被六尘染着。未可遽化。故以福德无限姑诱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于意云何。佛将欲问之。而教他心中酌量何如。不也世尊。须菩提谓其言不然。佛举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言宇宙莫大于虚空。不可思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福德。遍满虚空。亦如十方广大。不可得而思量也。川禅师云。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风依旧百花香。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呼须菩提。言此心所应止处。但当如上所说不住相之教。安住其心。要知不住相。即是降伏。若能降伏。心便止而不迁。故曰应住。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经中言语虽多。总是说真空无相妙理。以化度众生。必众生能安住降伏。不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才可到涅槃地位。说布施者。不过使修行者。易于入门。原不甚重。一经大义已尽于此。下文不过反覆辨明无相之意。恐人一著有相。便不能安住降伏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真如之理。乃真实见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言安住降伏。能成佛果。恐人疑实有佛身可见。不知吾心中自有如来。故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已解佛意。曰不也。色身有相。从地水风火假合成形。法身无相。乃般若真性。有何形体相貌。色身是凡夫。法身是如来。凡夫但见色身。不见法身。故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其故谓何。如来说法时。现此身相。原是幻形。非真实身相也。岂得以此见如来。凡夫谓色身是有。执着修行。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本无生灭。犹若虚空。于何有迹。故言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宝积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川禅师云。且道只今行立坐卧是什么相。休瞌睡。颂曰。身在海中休觅水。曰行山岭莫寻山。莺啼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言不特如来无身相可得。即世间凡一切涉于相者。皆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色身是相。中有真实之体。故云皆是虚妄。法身非相。却是真如本体。备乎其中。人若能识破此诸相非真实相。是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中有如来。而如来岂可外求。回光返照。得见身相。无形可得。是能具智慧性。即为见如来矣。傅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虚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川禅师云。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闲。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生真正信向心。此人最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至)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前言如来无相。恐众生不亲见佛身。徒闻此章句所说佛法。未必能真实信向。故有此问。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至)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恐阻众生修进之心。故答曰须菩提。莫作是说。虽如来没后。至后五百岁最远之时。亦必有持守佛戒。修行善事的人。能于此经中闻得一章一句。信心油然而生。把此经信得凿凿皆是真实语者。不因时远遂无人也。傅颂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世。惟恐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川禅师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颂曰。三佛仪形总不真。眼中童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至)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种诸善根。谓一于诸佛所。诸菩萨所。一切尊长之处。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一于贫苦众生。起慈愍心。随力惠施。一于对诸恶类。自行柔和忍辱。令彼发欢喜心。一于六道众生。不行欺毁。不加杀害。信心者。谓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可见心为众善之根本。是人若非清净其心。何能遽信佛之所说。当知他不止在一二诸佛善人。及四五诸佛善人处培植善根。必已曾于无限量诸佛善人处培植众多善根。故才闻是经。便觉心耳相契。从一念清净不染中。真实听信。盖有发生而不可遏者。在五百岁后。尚且必有是人。况近代乎。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悉。皆也。是人能生净信心。心便与如来相合。进之可以为如来矣。虽是世远。一切众生。当得如是无可量度的大福德。岂能逃如来所知所见。言理之必然也。川禅师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善力。须菩提。须菩提。着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至)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众生何以得无量福。皆因生净信心时。无复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故于佛法初不泥纸上陈言。不着一法相。亦不离佛氏宗旨。不着一非法相。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俱空。故无圣贤等见。一切善恶诸法相。诸相尽空如此。故得福如虚空广大。不可思议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众生何以诸相皆无也。心本虚圆活泼。不可少有执着。佛与众生。惟此一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若执取一形相。是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不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取法相。而偏于有法。取非法相而偏于无法。所取虽不同。俱是著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无智慧者。如何得成佛道。人心不可取相如此。是故不当执取有法。亦不当执取无法。以是不当取之故。佛常常与汝等说。当知我所说之法。譬如渡水之船筏然。人未济度。须用以渡之。既登彼岸。即弃之而不用。喻人未了悟真性。不可无佛法。既了悟真性。即不须佛法也。夫佛法尚当舍之而不用。何况非佛法者。此其所以不当取也。不然。焉能悉无诸相。而得福德也哉。慈受禅师云。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川禅师颂曰。得树攀枝未是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船载月归。   ○无得无说分第七   法体空寂。本无所得。亦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有所说法耶。   不应取非法。人所易知。若并不应取法。何以渐进佛果。故佛以有所得。有所说法而设疑以诘之。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至)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有定者。执一而无变通也。须菩提曰。若我解悟世尊所说之义。岂是世尊真谓佛有所得。有所说法耶。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因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指示一。切众生使其离诸执着。凡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前念瞥起。后念随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可见法原在心中。惟具智慧性者。自能变而通之。原无有定法。可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亦原无定法。使如来可得而说。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着。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川禅师云。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法之所以无有定者。何也。如来所说之法。都是了悟真空妙理。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凡人执着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所说众法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说为无法。而法未尝无。说为有法。而法未尝有。极是处圆不滞。不可说他非法。非非法。法原无一定可执。况可得而处之乎。傅颂曰。菩提离佛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川禅师云。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为者。以正觉还我真性。本来无假作为。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荡然空寂。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法。须菩提又言。所以知如来所说不可取者。何也。观彼一切贤人若菩萨等。圣人若如来诸佛等。莫不皆用此无为之法而得证果。但悟深者则为佛。悟未深者即为菩萨。其间微有差等分别。而无为却同。所以如来未尝取一法以为说也。川禅师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归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诸佛所依之法。皆从此经生出。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前言法不可取。又恐人不受持经典。故以布施获福较之。三千大千。总形容世界之多。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玻璃。七宝满世界。已是无限。况曰大千世界。又曰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七宝之多。用以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耶。不多耶。盖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性内之福。身福是衣食。性福是智慧。凡人虽有衣食性中愚迷。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者。亦有聪明智慧。而贫无衣食。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者可知内外双修。方为全德。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至)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七宝布施。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获福虽多。而于明心见性。了无所得。惟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故人本来性体中原无一物。何尝有此福德。今以施宝之故。而遂得此福德。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傅颂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惟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川禅师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终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原无性。买得春花不用钱。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至)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听闻此经。不可徒以言受。须念念不违其教。方为受而持之。受者。当下承受。持者。时刻不忘。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晓明经义。依教而行。如船入海。无所不通。是名受持。四句偈。不必指那四句。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特举以该括全部经耳。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或指经中二偈。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句。或云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惟天亲菩萨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分。幸而傅大士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可见四句偈。不假外求。总在心地了悟也。上既说明布施者必得福。佛遂引人受持此经。悟明真理。乃至四句偈等。拳拳持守而不失。又能为他人讲说经偈之义。所获之福。较七宝布施之福尤胜。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何以知其得福尤胜。观彼一切诸佛。及诸佛所证无上正觉之法。莫不皆由悟此金刚般若而成正觉。是知此经之义。方且出生一切诸佛。岂仅得布施之福而已哉。盖诸佛惟此一心。何法不从心所立。犹如大地。何物不生。故从此经出者。非谓言说章句。乃指般若心性。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知觉悟。种种修行。多向身外。无有是处。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着。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故般若之法。虽名佛法。本来无有。佛亦不过假此以开悟众生。非实有佛法也。人若误认受持二字谓实有佛法。则著相而不明性。何以福德之胜于布施乎。川禅师云。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中。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又云。能将蜜果子。换汝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收有放。有生有杀。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一相无相分第九   此言四果。似乎有一相。然本自无形何有得果之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至)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梵语。华言入流。与下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俱从声闻而悟道者。上言佛法无相。恐人遂疑佛果难成。故举四无心得果者发之。须陀洹。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着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则理寂。虽能舍粗重烦恼。未能离微细烦恼。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谓学人悟初果也。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愈见烦恼不损菩提。如日月翳于烟云中。而日月原无损。珠玉落乎泥滓中。而珠玉亦无损。故云。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佛恐诸菩萨不知以无念为念。尚萌所得之念。故设此问呼须菩提曰。须陀洹之果谓能作此念而得之不。须菩提曰。不也。凡人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随缘处之。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若有纤毫见恋。即便打不过。所谓须陀洹者。虽居尘嚣世界。厌喧求静。六尘无染。初入其门。得预圣人之流。然特名为入流。而实无心得此入流之果者也。但因其遇有色声香味触法等事。了不相入。故虚名为须陀洹耳。多尊者颂曰。万行周通能觉性。驱除烦恼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圣流。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至)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是第二果视入流又高一级。渐修精进之业。操持更密。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尽能清净。但前念才着。后念即觉。犹有此一番生灭念。故言一往来。然色身虽有来去。而法身湛然不动。心既无我。谁云往来。特名为一往来。而实无心得此一往来之果者也。是虚名之为斯陀含耳。傅颂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一返人天后。趋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至)是故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是第三果。修持又密于二果人。六尘竟不来侵了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已断欲界思惑。直生兜率天宫。更不来生欲界。是为得不来果。故名为不来。然心空无我。又何为不来。所以名为不来。而实无心得此不来之果者也。惟其实无不来。是故虚名为阿那含耳。川禅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皆苦。颂曰。三位声闻已出尘。往来求静有疏亲明明四果元无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至)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已悟不生不灭之理是第四果。比三果又进一级。佛言修行者。至于阿罗汉。道将得矣。亦自谓能作此念而得之不。须菩提曰。不也。所谓阿罗汉者。已悟无生之理。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逆顺。心境俱空。故虽得道。而心实未曾执一样法特虚名为阿罗汉耳。若作我已得阿罗汉道之念。即着我人等相。与阿罗汉地位相隔。何以称是名哉。   ○四果人。俱说他无心。可见圣贤。皆以无为法。全不住相。但四果只是了一身。不度众生。佛门谓之小乘。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至)我是离欲阿罗汉。   尘念欲起。我念欲遣。彼此各不相下谓之诤。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照谓之无诤。此就是脱离人欲。故云离欲阿罗汉。三昧。梵语。华言正定。亦云正受。谓入定之法正。而定中所受境界。非是妄想。须菩提曰。我说四果人。无心得果。非是我摹拟之见。但据我自身看来。佛尝称我得无诤之道。浑然若太虚无著。不徒是三昧中人乃三昧中人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然佛虽如此称我。我实不作得是离欲阿罗汉之念也。川禅师云。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则月落寒潭。颂曰。唤马何曾马。呼牛未必牛。两头都放下。中道一时休。六门迸出辽天鹘。独步乾坤总不收。   世尊我若作是念(至)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华言无诤。须菩提言。我若作是思念而得此道。即为不离欲。即是有诤心。佛则不于诸弟子中。独称说善现是好乐无诤之行者。惟我终日修行。实无心得此无诤之行。故世尊加我名曰。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所以说我为第一。我无心而得果如此。则四果之人无心得果。不益信乎。傅颂曰。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境忘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川禅师云。认着依前还不是。颂曰。蚌腹隐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活计看来恰似无。应用头头皆具足。   ○庄严净土分第十   斋庄严饰。是清净心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于法实无所得。   然灯佛。即定光佛。生时身光如灯。后至成佛。故名然灯。是释迦佛受记之师。上虽言无心得佛果。毕竟得字不曾去。终着一分相。故佛问曰。我昔日于本师处听法。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曰。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虽因师开示。良由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照。觉悟成佛。实非于师处听闻而得之也。若有所得。宁免有心之累。傅颂曰。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土。即菩提心。庄严者。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无妄念。皆清净之谓。我既无所得。是外不染六尘。内无私欲邪心之累。则菩萨修行时节。是何可以有心求庄严。故问须菩提曰。为菩萨者。果成庄严佛土不。须菩提曰不也。性如太虚。原无所谓庄严今以黄金为地。七宝为林。皆外饰之事。非庄严也。至于真性中。自有六度万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皆是庄严。只不可使有妄念夹杂。是虚名为庄严耳。岂可有心以求之乎。傅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除俱不染。颖脱出嚣尘。川禅师云。娘生裤子。青州布衫。颂曰。抖擞浑身白胜霜。芦花雪月转争光。幸有九皋翘足势。更添朱顶又何妨。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言。心不可知有庄严佛土。是故汝等诸修行人。当知此心。常自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如此清净。凡修六度万行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当有所执着而生其心。若住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而生其心。非清净也。凡夫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圣凡善恶等见。是名浊乱心。因境来触。遂生其心。如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有所住。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若悟真空。即无所住即是智慧。无诸烦恼。可见诸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岂应如是生住著于六尘的心。惟应于无所住着处生心。则此心生生而不容己。一真如无染之心也岂不清净。既曰清净。何等庄严。譬如天平。盘中无物。其心自正。说一生字。便见佛法虽重无相。何尝教人稿木死灰。川禅师云。虽然恁么。争奈目前何。颂曰。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又云。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颂曰。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时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须菩提譬如有人(至)佛说非身名大身。   此譬喻心之大也。人心能生万变万化。既从此出。故以须弥山王喻之。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日月绕山而行。以为昼夜。由此而分四面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谓至大为众山之王。人身岂有如是之大者。佛说人心充满六虚。游于清净。诚足以塞天地。贯古今。是托名之为大身。非实说有大身也。人不求之清净。而求有得。求庄严得母反小视其心乎。川禅师云。设有。向甚处着。颂曰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粗。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便从这里入。傅颂曰。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持经度人。无假作为。其福最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西土有河。名曰恒河。周围四十里。与佛说法处相近。故佛取之为喻。恒河中沙。极细而多。将一粒沙。比一河。则有无量恒河。再将无量恒河中所有沙。总而算之。则多多无尽矣。故须菩提曰。诸恒河尚且极多。无可算数。何况其中之沙乎。川禅师云。前三三。后三三。颂曰。一二三四数恒沙。沙等恒河数更多。算尽目前无一法。方能静处萨婆诃。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至)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实言者。言非虚谬。欲人信也。以诸河中之沙。一粒沙算一三千大千世界。极形容世界之甚多也。受持四句偈等。虽不比施七宝之多。实智慧心生于我矣。又能为他人解说。则人人俱得证佛果。成无上道。故所获福报。尤胜于布施。可见人必当持经。为人解说。或有云布施。为六度之首。此言福德。不如持经者。何也。盖七宝布施。虽无吝惜。毕竟有七宝方遂心。若无七宝。便不能布施。然要知七宝虽多。不过人间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间有限之福。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超三界。若于此经中。受其义理而持守之。则己不为恶业所缚。可以悟明真性。又为他人解说。使人亦得闻此至理。共明真性。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是持经度人。穷亦可。达亦可。日日可行。处处可行。无穷无尽。福德岂不溥哉。智者禅师颂曰。恒河数甚多。沙数更难量。举沙齐七宝。能持智慧浆。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若论四句偈。此福未为长。川禅师云。真鍮不换金。颂曰。入海算沙徒费力。区区未免走尘埃。争如运出家中宝。枯木生花别样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佛教正大。受持者。天人皆生敬重。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至)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须菩提。历历与佛辨析。不敢安坐受教。故佛又命之复位次而告之曰。为人解说。不必有拣择。随所在之处。见人即便演说此经。心无分别。虽至四句。偈等甚少。当知此说经之处。即是如来说法之地。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悟得本来佛性。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感得天上之神。世间之人。八部鬼神中之恶类阿修罗等。皆当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苏灯。恭敬供养。如藏佛遗体舍利之塔。设立殊特佛像之庙。傅颂曰。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至)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止于此地讲说经中四句偈。尚能有感动。何况有人尽能持诵全经者乎。应知此人所成就之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宁不愈感天人等恭敬耶。经典感通之妙如此。则知经在之处。即如佛在其处。即是佛与弟子菩萨等俱在其处。人若见经。即自见佛。安得不持诵讲说。凡人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相无著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无有间歇。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可见即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尊重弟子。谓菩萨等。能悟无相妙理。有可尊重也。川禅师云。合如是。颂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转。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狮子儿。全威哮吼众狐疑。深思不动干戈处。直摄天魔外道归。杲禅师颂曰。即心是佛无余法。迷者多于心外求。一念廓然归本际。还如洗脚上船头。僧问首山。如何是佛。山答。新妇骑驴阿家牵。鼓山圭禅师为作颂云。阿家新妇两同条。咫尺家乡路不遥。可笑骑驴觅驴者。一生错认马鞍桥。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依佛所说之法。承受而持守之。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见如来赞美经典。因请此经。当属何名。使我等奉事此经而持守之。佛曰。明此经者。其智慧如金之刚利。能断绝一切有相之物。除一切邪妄之念。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而持之。只在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便能断一切疑执。然法性即空。不可执此为相。悟明本性。湛若太虚。体尚且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故虚名为般若波罗蜜。以接引众生。随说随扫。惟恐人住于相也。归宗禅师云。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见一蛇。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宗云。是尔粗。我粗。且道这僧。过在什么处。昭禅师为作颂曰。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怖。却道粗心惹是非。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本心原净。诸法原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着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却无所说。佛盖强名为金刚经。未尝实指经中。曰此是何等法。安得为真有般若波罗蜜之法。寒山子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断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至)非世界是名世界。   怎见得法无可说。今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世界许多。而微尘亦不胜其多。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间法。非世界所能间。故云非世界。在世离世。在尘离尘。可见实非有微尘之定形也。不过虚名为微尘。如来说世界。亦非实有世界之定形也。一切山崖。会有崩裂。一切江河。会有枯竭。不过虚名为世界云耳。若必说佛有法。是微尘实有微尘。世界实有世界。只此一念。便不清净。何以究竟作佛。故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见。六根才动被云遮。傅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圆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脱。岂不是心空。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用元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不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问涉阶梯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至)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即心成佛。原不在相好庄严上。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欲见如来。即我有觉悟心是也故如来三十二相。虽若异于众生。然亦与众生幻形同归有尽。非是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耳。川禅师云。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嘴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人所重者。莫过于身命。若知身是幻相。即以身命布施。不认为己有。固较之施七宝者不同。然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难免造业。反受业报。纵使舍身如沙数之多。争如受持四句偈等而解说之。使人我同登彼岸。其福岂不甚多。夫舍身尚不如持经度人。人何可不以持经为急务。傅颂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䕞𦿆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又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川禅师云。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啰哩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脱离一切形相。则真心寂静。妄念消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至)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大彻悟真空无相义趣。伤共觉悟之晚。不觉涕泪悲泣曰。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虽有得于慧眼实未曾得闻是经。盖具慧眼。但知得万法皆空。今并其空亦遣之。所以感极而涕零也。傅颂曰。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阂慧。方便劝人持。川禅师云。好笑。当面讳了。颂曰。自小生来惯远方。几回衡岳度潇湘。一朝踏着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至)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言。我得慧眼者。今日才闻此经。世之众生。岂有闻而遂信者。如人闻此经。信于心。使心中常是清净。则万法当前。自然了彻。真实之相即从此无相中生发出来。譬如鉴空。即能照也。当知是人。决定成就诸佛功德。莫有过之者。岂非第一希有。变福言功者。功成果满。福不足道也。傅颂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惟有佛。小圣讵能任。   ○佛说无相。但去妄念。不去天理。若并天理去了。未免行尸走肉。虚生世间。故说出生实相三字。亦虑人之流于枯槁也。世儒不去细究。反言佛氏虚无寂灭。岂不罪过。   世尊是实相者即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曰实相。其实无相。但就无相中能生照心。比之顽空者不同。故言为非。不是竟言无。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达磨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是故如来。虚名之为实相傅颂曰。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至)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言。我今得闻如是经典。幸有如来现在。得之于耳提面命。故信其言。解其义。信受而持守之。何难之有。独以世尊灭度后。历五百岁之久。去圣人辽远。众生之中。若能信解受持。心常清净。不着诸相。悟住无所住心。了得无所得法。此是第一流人。可谓绝无而仅有。何故而独能信解受持此经。其人必无我人等四相。所以能悟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也。又须知是人。所以能持是经。而无四相者。何也。彼能知四相本来不生。即非四相义也。何以知四相非相也。所造之地。有智慧心。能离一切诸相。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三世如来同证此理。即称诸佛矣傅颂曰。空生闻妙理。如蓬值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川禅师云。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颂曰。难难难。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觉睡。行船尽在把梢人。谁道波涛从地起。又云。行住坐卧。着衣吃饭。更有什么事。颂曰。冰不热。火不寒。土不湿。水不干。金刚脚踏地。幡竿头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又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颂曰。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路客。风送片帆归。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至)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须菩提所解空义。契合如来之旨。故深然之。不惊。无骇愕心。不怖。无惧怯心。不畏。无阻难心。佛恐世远仅存言教。人或有此三心。则信解受持未必坚固。故称是人甚为希有。傅颂曰。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此缘。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川禅师云。祇是自家的。颂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纳须弥。碧汉一轮满。清光六合辉。踏得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至)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言其希有。是经为万法之纲。三世诸佛皆从此成。为第一彼岸。波罗蜜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以布施资生众善。直至菩提。登彼岸。岂真有哉。特立是名以证持经有益耳。傅颂曰。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川禅师云。八字打开。两手分付。颂曰。是名第一波罗蜜万别千差从此出。鬼面神头对面来。从此莫道不相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至)是名忍辱波罗蜜。   不但持经可登彼岸。修行人。乱真性者莫如辱。能忍耐不起嗔心。则亦可登彼岸。然忍仅是藏蓄之意。工夫一懈。终不能忍。又不如与忍俱忘。盖真性中原无辱可忍。不过虚名以劝人。太阳禅师举火。问僧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起则遍周沙界。灭则了无所得。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祖云。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然后向你道。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至)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梵语歌利王。指无道极恶君。佛昔修道山中。有诸宫女。从王出猎。因王倦寝。诸宫女见佛。以为仙也。遂环集佛所礼拜。王觉。大怒。将刀割截佛之身体。天怒雨石乃免。何以见无心忍辱。佛言。我遭此凌辱之时。惟无我人等四相故忘其辱。亦忘其为忍辱。纵被割截无所顾虑。若使我于往昔。被歌利王。欲将我身𣩊裂时。有一毫我人等相。则嗔恨之心。必有不容遏者。亦何能忍辱如此。不但于歌利王如此。犹思忆过去五百世时。知此身原是假合。因单修忍辱之道。作忍辱仙人。我已脱离四相久矣。所以忍辱。而不住忍辱之相。传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川禅师云。智不责愚。颂曰。加刀断水。似火吹光。明来暗去。那事无妨。歌利王。歌利王。谁知远烟浪。别有好商量。又云。目前无法。从教柳绿花红。耳畔无声。一任莺啼燕语。颂曰。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廓落虚无理。乾坤万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谁管颠号刮地风。   ○肇法师曰。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歌者。即慧之别名。利者。刀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体也。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不同。当知割截之时。即不见有身相。亦不见有我人等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   ○圆悟禅师云。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勿与较量。亦不嗔恨。久之魔孽自消。若与之较。即恶声相反。岂有了期。且见性之人。闻人毁谤。如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烦恼。则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贼盗窃家宝。功德法财。遂从此增长。今人或被言语小嫌。或为钱财得失。往往毁情争斗。构讼经年。骨月而成仇敌。睹此宁不猛省。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至)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口非住住字。作止字看。余皆言染着也。佛言。据我忍辱不住相看来。今诸菩萨。欲求无上道果。发无上道心者。又岂可少住相。当离一切相以。发正觉心。然后可以成佛。不可住于声色香味触法而生心也。盖真心中。初无色声等。故六祖云。我于此法。无住为本。华严云。一切境界。不生染着。净身口意。住无碍行。灭一切障。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此着。则无生处。涅槃经云。凡夫着色。乃至着识。以着识故。则生贪染心。故为所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于此能生无所住着之心。便是居尘出尘。才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然。心便不能脱洒。即非菩萨之所当止。色声等。人人皆有。但一沉溺于中。却生出许多烦恼贪吝心。便不能全智慧。得证佛果。佛所以屡屡戒之。察禅师心印颂曰。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体似虚空性。意似红炉火里莲。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川禅师云。是。即此用。离此用。颂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雪月风花。天长地久。朝朝鸡向五更啼。春来处处山花秀。   ○圆悟禅师云。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熬煎。百端千绪。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圆。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场。方能放下。廓尔平常。彻证无心。观一切法。如梦幻泡。空豁豁地。随时应节。消遣将去。随自己力量。转化未悟。同入无为无事法性海中。则出来南阎浮提打一遭。必不为折本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至)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六尘中。一个色字。最易染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识得他破。无过于佛。故又独摘出言之。惟不应住六尘而生心念。是故菩萨的心。谓六度以布施为首亦不应住于色而行布施。何也。祇为一切众生。不可令彼赢此绌。须均被其泽。始有以利益之。应当如此不住色布施也。其余声香味触法之不应住。又可推己。故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欢乐。但为救护诸众生。傅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川禅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十年后。莫言不道。颂曰。朝游南岳。暮往天台。追之不及。忽然自来。独坐独坐无拘系。得宽怀处且宽怀。   如来说一切诸相(至)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若说是诸相原有相。无怪乎人之有住也。如来所说诸相。以凡有相者。终有败坏。皆是虚妄。人身中原自有真常不灭之相。并不见有真实形迹。故云即是非相。但人迷即众生悟即是佛。若能断诸妄念。见自佛性。即非众生非原有众生之定名也。川禅师云。别有长处不妨拈出颂曰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云海月情。依前不会空惆怅。空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至)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无一毫伪。实语无一毫虚。如语。契真如之语。不诳语。不诳惑人。不异语。不作怪诞语。盖如来一言一语。皆从清净心中流出。故言此五者。令人生信心。毋疑心。傅颂曰。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川禅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原是丈夫汉。分明对面报渠言。争奈好心无好报。真语者。实语者。呵呵呵。喏喏喏。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时时呈露。处处周圆。此真空无相之妙法也。然如来法无所得。何故说一得字。盖如来所得之法。正是此无实无虚心法。不可以言得也。所以人不可著相求。傅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袪。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川禅师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时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至)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言。设若修行人求证佛果其心于法。尚有所执住。纵然能行布施。亦未能了彻真空。故如人入暗室中。茫无所见。若心一无住着。则随布施。随浑忘。此心圆融。何微弗彻。譬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有不照见种种形色者乎。   须菩提当来之世(至)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将来之世。后五百岁浊恶之时。如来虽没。若有人知本心无相。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心常精进。则不著相处。慧性渐开。应当了悟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圣凡诸境惑乱。即与如来智慧同矣。任他无量无边功德。是人皆能当下顿悟。若以佛之智慧照之。无不悉知悉见。共能成就。岂以五百岁后。遂难其人。真为第一希有耶。川禅师云。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向你道甚么。颂曰。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此经。功德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恐人执着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纤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屡救其失。初日分谓早辰。中日分。谓中午。后日分。谓晚间。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舍身。直至历无量劫。世间原无此事。佛不过虑未来众生。以布施求福。反染烦恼之因。故设化假喻。极言布施之多且远也。终不若金刚经。有闻之者。一心信向。无所违逆。只此一念。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其福德。胜彼舍身者。何况更能书写此经。受持之。读诵之。且为人解说。流传今古。自种善根。又启人之善心。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此为出世间福。其得福也。不尤多乎。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中后发施心同。功德无边算不穷。争似信心心不逆。一拳打透太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至)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信心于此经得福。非私造之说也。今举经中要领言之。所说原要人生智慧心。不可住相。非他经之溺于口耳文字者比。不可以心思口议。不可以称算量度。功德之大。无有边际。亦复如此。所以一生信心。遂能获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乘。车也。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谓之小乘。如车乘之小者。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谓之中乘。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普度众生。故为大乘。佛又能化度菩萨。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在大乘之上不复有乘。故为最上乘。佛言人固当信经。然是经非。根器浅薄者可得闻。当日如来于无可说中而幻为之说者。为欲度众生为菩萨。使之空诸色相。启发有大乘心者说也。为欲度菩萨为佛。使之得空空相念。启发有最上乘心者说也。人若是与法两相合。然后才生信心。川禅师云。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颂曰。一拳打倒化城关。一脚趯翻元妙寨。南北东西信步行。休觅大悲观自在。大乘说。最上说。一棒一条痕。一掌一握血。长沙云。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受持读诵能自觉矣。广为人说。能觉人矣。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大得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使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便与如来相印合。岂不悉知悉见是人。决定可以成就无尽藏的功德。背负曰荷。在肩曰担。言此等人。欲使己与众生。皆了悟此经。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皆成就佛道。把如来无上觉悟事。都以一身负任之。岂非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川禅师云。擘开大华手。须是巨灵神。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眼里瞳人碧。胸中气若雷。出边沙塞静。入国贯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几见去还来。   ○心佛颂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   何以故须菩提(至)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所以称其荷担如来无上正觉者。何也。其人真能有大乘最上乘之心也。设使是人所乐者。是小乘教法。必愚钝之量。局于见闻之小。不能听信广大无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着多闻。不免有我人等见之私。即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经之义。岂能得正法如荷担乎。勇禅师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人火重烹试。到了归终是假银。川禅师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颂曰。不学英雄不读书。波波役役走长途。娘生宝藏无心用。甘作无知饿死夫。争怪得别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至)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在在处处。所在之处不一。自身持诵。复为人解说。随其所在之处。皆有此经。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足以感天地。动鬼神。一切世间。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所应供养。当知此有经之处。即是如来境界。宛然如真身舍利宝塔在前。无不生恭敬心。围绕作礼以归依。将诸花香列其处。无所不用其恭敬。若非受持真经。必不可得。傅颂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川禅师云镇州萝卜云门糊饼颂曰。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心能清净。凡诸罪业皆消不足为障。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先世。指前生。亦可就现在论。如昔日作恶。今日向善。在世上改换一番。亦为先世。佛言。持此真经应为天人恭敬。今或有疾患贫穷。反为人轻贱憎恶。便谓读经无益。福报为虚语。遂生疑惑。有退转心。殊不知非经无功德。盖是人先世。曾作无量罪业。应堕恶道。不得令终。今藉此持经之力。不过遭人轻贱。先世罪业。悉皆冰消火灭。不复堕落恶道。岂止仅仅灭罪而已。将来必得佛果菩提。谁谓持经不大有益耶。张无尽云。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刹那间。前人罪业今人贱。倒却前人罪业山。傅颂曰。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川禅师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颂曰。赞不及。毁不及。若了一。万事毕。无欠无余若太虚。为君题作波罗密。   ○人往往为邪淫悖逆事。若论天理。应该自身受谴。儿孙受殃。尝见有此等人。一旦追悔前非。归依经教。学做好人。虽先前罪过。不免人之指触轻贱。今已实心向善。不复为恶干犯刑宪。贻害后代。自新者如此获福。况未尝作恶者。又能持经。岂不更得福庆。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那由他。华言一万万。佛言。我思念过去无量无数的世界遭其劫难。皆因经教不明。故我于然灯佛前授记时。得遇万万不可胜算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一佛使虚过者。惟虑无以阐明佛法。而垂之经也。然我身犹幸遇诸佛。是法盛时节。犹可易及。至于后末世。将复受劫之时。教法凌夷。仅存一线。于此得持经之人。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槃。真是砥柱中流。衍佛教于不断者也。凡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以此人较量功德。我虽有供佛功德。百分百千万亿分。尚不及其一分也。即使强为算数。强为譬喻。彼却功德甚大。安能及之。川禅师云。功不浪施。颂曰。亿千供佛福无边。争似常将古教看。白纸上边书黑字。请君开眼目前观。风寂寂。水涟涟。谢家人祇在渔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亦不可思议。   具。详也末世众生。德薄垢重。嫉妒弥深。众圣潜隐。邪见炽盛。故上文只概言功德之大。引人精进若还详说其大。又恐愚人闻之。心生狂乱。狐疑不信。反阻向道之心。所以但使人知功德之大。而不详言。要之是经所说。原都是说无相。其义趣原不可心思。口议。人依此经修行。所得功德之果报。亦岂可容思议哉。果者。如花成实。报者如响应声。理之必然也。川禅师云。各各眉毛眼上横。颂曰。良药多苦。忠言逆耳。冷暖自知。如鱼饮水。何须他日待龙华。今朝先受菩提记。   金刚经如是经义卷上 卍续藏第 25 册 No. 0501 金刚经如是经义   金刚经如是经义卷下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究竟佛法本无我体。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上说修行人。不可思议。须菩提。遂转忆初问安住降伏。未免犹着思议。故再问之。佛言。菩提之心。人人皆有。等为物欲所蔽。时生妄想贪嗔取舍。一切不善心。人欲还其本有。当生这个菩提心。犹如虚空无染无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自然发生。不碍真性。与安住降伏。着实用功者不同。一切众生。原无不善心。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性顽钝者。总在梦中。有利根者。一拨即转。故我应度一切众生。不过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我即度脱众生成佛已尽。而实无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也。川禅师云。有时因月好。不觉过沧洲。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虚柝。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须菩提(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灭度众生已了。不见是我灭度者。无四相也。盖人有四相。即见有众生可度。仍有能度众生心。谓涅槃可证可求。反是烦恼根本。菩萨心常空寂。澹然虚静。本无四相。所以无四相者。何也。万法皆从心生。究其实。真性中。荡荡空空。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何曾有法以发此菩提心。是故人能自然发生其心者。即当化度。而非菩萨之实能度也。传颂曰。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川禅师云。少他一分又争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奈桃花一样红。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不但众生实无法名菩提心。汝试云。我于师处。有法得之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谓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言不也。其言契合于佛心。故佛称如是如是。深然之也。川禅师云。若不同床睡。怎知纸被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江上晚来初雨。过数峰沧翠接天霞。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至)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授记者。命之了悟真性以成佛也。来世。犹言后日。梵语释迦。华言能仁。谓心性无边。能含容广度一切也。牟尼。华言寂默。谓心体清净。动静不干也。佛言。若于法有所得。是为执相。即有心在。便同凡夫。然灯焉得与我授记。惟其无得。心上无纤毫停留。自性清净。故方授记于来世得成佛也。其故谓何。以如来之所以得名者。即能了诸法空相。得如如之义。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由取舍分别。所以浊乱。不得自如。心若清净。自然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真性遍虚空世界。如常自如。故谓之如。既空诸法。自然有感即通。故谓之来。非性中原有法也。但于六尘中不生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着。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彻。历劫长存。是名诸法如义。使谓实有所得。才可成佛。何以称名为如来。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为澹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傅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无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又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日往月来。不如是谁。噫。又云。住。住。动着则三十棒。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着看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至)于是中无实无虚。   凡言得者。皆自外来。真性岂外来之物。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为妄语。当知佛所得菩提果。原是本来真性。正觉之法。本非性中所有。何处可执着万行悉备。恒沙德用。何处不发现。故无实无虚。人惟当心悟此法。何可言有所得哉。川禅师云。当嫌千口少。贫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清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至)是故名一切法。   法惟无所得。是故如来说世间一切诸法。将谓为实。向甚处摸索。若以为虚。何处不分明。但能色相俱空。不着不染。从此脱离。皆可称为佛法。然性体本空。所谓一切法者。其实非有一切法也。人不得不假此以修行。故虚名之为一切法耳。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会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炼白丹砂。几多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当家。又云。上大人。邱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鱍鱍。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虚空古到今。祇者是。绝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孤月照天心。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着衣吃饭。言谈祇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至)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言。譬如人之一身。虽长且大。意谓人若心不菩提。此身空自长大。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须菩提与佛一心。尝闻佛说此语。故不待譬喻完。即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是法身无相。广大无边。若色身有相。内无智慧。即为非大身。故非真实有大身。但虚名之耳。知大身之非身。则知一切法者。谁是一切法。岂可谓其实有所得。又岂可谓实能灭度众生耶。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躯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岂惟佛哉。即菩萨亦不可知有灭度。菩萨到处皆行方便。不可以有心为之。夫色身长大。争奈有生灭。有限量。即非大身。二乘之人。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若造作此言。我当化度众生。未免有心。不知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何以名为菩萨。其故谓何。盖心迷即众生。心悟即成佛。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圣凡。不见一切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故灭度而实无有灭度之法。所以得名为菩萨。惟其实无有法。是故佛于无可说中。说一切法。皆是真空无相。绝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夫法本无相。安得以灭度为己功乎。传云名因共业变。万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独有名。川禅师云。唤牛即牛。呼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至)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自认灭度。心不清净可知。设有有心要求清净。说我当庄严佛土。即便著相。不可称为菩萨。何也佛土者。自心净土也。本来清净。无相可以庄严。惟有妙庄严之理。存乎其中。故所说庄严佛土者。非实有庄严也。但虚名而已。岂有菩萨而犹著于相耶。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知有我即非菩萨。究竟何以名菩萨。必把我一身看得十分透彻。知身非我有。法非我得。人与法双忘。才是真正名为菩萨。楞伽经云。二无我。谓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如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陆行。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无本体也。一切法因事而立。皆为假合。假合即是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菩萨不可执一我相况如来菩提之心。谁谓有法以发之。川禅师云。寒即普天寒。热即普天热。颂曰。有我原无我。寒时烧软火。无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针。无心无我分明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一体同观分等十八   万法归一。更无异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前说无我。是说无妄心非并说无觉性也。故言佛有觉性。而先举清净五眼问之。化身观见于世间。开化众生。见色身起灭。内外空寂。谓之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普照大千。谓之天眼。见自性中般若。智烛常明。照彻众生性灵深浅。谓之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了诸法空。遍充三界。谓之法眼。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本性常觉。破诸空妄。谓之佛眼。凡夫与如来。同具此五眼。但为物欲所蔽。不能常明。如来真空无我。性体湛然清净。自无纤毫障翳。傅颂云。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川禅师云。尽在眉毛下。颂曰。如来有五眼。张三祇一双。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黄。其间些子爻讹处。六月炎天下雪霜。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有一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曰佛世界。佛以恒河之沙。喻世界之广。更举无穷之沙。喻众生种种妄念。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凡起心动念处。即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既觉是妄。故云悉知。如来惟具足五眼。是觉性常具足矣。故能无不悉知其心。川禅师云。曾为浪子偏怜客。惯爱贪杯识醉人。颂曰。眼观东南。意在西北。将谓猴白。更谓猴黑。一切众生一切心。尽逐无穷声与色喝。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至)未来心不可得。   诸心即若干种心。吾心本一。何得有若干种心。如来所以能悉知者。何也。以诸心总是妄心。但因其从心而起。不得不名之为心。原非真实之心也。所以识其非心者何也。此心太空。毫无所累。说不得他有过去现在未来心。所以说若干种心。皆是非心。而如来无不知之也。要知三心只一心。本来无有。因事而起。事过即灭。如言语时。是现在。未出口。谓之未来。一出口。即为过去。又如人思食之时。则欲食之心为未来。得食之时。则欲食之心为现在。食毕放箸。则欲食之心为过去。不甚相远。傅颂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圆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川禅师云。病多谙药性。颂曰。一波才动万波随。似蚁循环岂了期。咄。今日与君都割断。出身方号丈夫儿。又云。低声。低声直得鼻孔里出气。颂曰。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前对两眼。不须遗剑刻舟寻。雪月风花常见面。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法充满世界。无不通达感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至)如来说得福德多。   总是说心无相。以是因缘得福者。以布施的缘。故得福。是有漏有碍之宝。非清净无为功德。盖福田心造。佛言。若心中果实有此福德。则福德非外来。何以言得。惟是本无一物。本无此福德藏在心中。故如来不止言得。而更言多。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宝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十方一切诸佛。此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德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婆娑。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色相皆妄。离之即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是名具足色身。   色身者。皮肉形躯也。具足者。无少欠缺也。佛恐众生不悟佛心无相。即心可以成佛。但见此具足色身便为如来。故复问之。不知此乃是幻身。究竟还归乌有。佛全不在此。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明禅师云。养就家栏水牯牛。自归自去有来由。如今稳坐深云里。秦不管兮汉不收。川禅师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么。州云。无。进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夫有业识之人。种种著于有。起诸妄想者。名颠倒知见。种种著于空。都无所悟者。名断灭知见。宿有善根之人。无此二病。洞晓空趣。此名真正知见。若悟此理。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是名诸相具足。   具足色身。佛犹与人同。三十二相。独如来有之。若执此求如来。祇见化身。不知如来离色离相。以净行。则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则具足八万四千。其实觉性犹虚空。故再辨之。传颂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四祖谓牛头融禅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业障烦恼。本来空寂。一切果报。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欢欣。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法无可说。所说者。非性之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是念(至)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来不在身相。人犹易晓。然佛法是如来所说。恐人复执此以求如来。故曰汝勿以如来曾作此说法念也。何也。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故有法可说。如来虽说法。未尝执取一样法。若以有生灭心而为说法。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即为谤毁如来。不能解悟我所说如来无相之义。我故曰莫作是念。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本来无法。特为众生去除外妄。不得已而说法。然不过随感随应。实无有一定法可说。但虚名为说法而已。若众生既悟。并法亦无可用。安得谓如来实有所说法耶。傅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川禅师云。兔角杖。龟毛拂。颂曰。多年石马放毫光。铁牛哮吼入长江。虚空一喝无踪迹。不觉潜身北斗藏。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颜丙曰。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竖说。四十九年。未尝道着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来有所说。即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也落在第二着。若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所以道。地壁瓦砾。说禅浩浩。前辈颂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至)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言慧命者。以须菩提具智慧性故称之。即如称长老一般。无法可说。后世众生便难信解。故须菩提问生信心不。佛言。人无定品。皆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讵可以众生目之。因彼背真逐妄。自昧其灵。又不可以不是众生目之。岂谓生信心者。后世遂无其人。何也。众生之为众生。特因未悟而名之耳。若悟了。亦即是佛。如来何尝说他是真实众生。不过虚名之而已。智者禅师颂曰。不言无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至道处其中。多言无所解。默尔得三空。智觉刹那顷。无生无始终。川禅师云。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乌谁谓是翔鸾。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真性全空故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既明无法可说。遂悟佛所得菩提之道。内觉身心空。外觉境缘空。破诸色相。勿令执着。无有秋毫之障。微尘之染。故以为无所得。佛言如是如是者。深许其言之当也。无有法加一少字。丝毫亦不有也。言我于此理。亦无少法可得。菩提亦是虚名。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终不然。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川禅师云。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祺禅师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运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净心行诸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至)三藐三菩提。   法即是菩提心。佛与众生。皆具此性。无增无减。均平相等。无有高下。然实无形也。特强名为无上正等正觉。黄檗禅师云。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傅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至)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以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乃从妄缘中现。而真性则平等。不可使他或得或失。若以无四相之心。修行一切无我真空的善法。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勿使亏欠。则觉性便不失坠。未有不得也。然所谓善法者。本来无此善法。但假此名。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爱憎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以开悟众生。本不是住于相。川禅师云。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颂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若能于此善参禅。六六从来三十六。又云。面上夹竹桃花。肚里侵天荆棘。颂曰。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有时独上妙高峰。却来端坐阎王殿。见尽人间祇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持经者福智最多。无可比并。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上言性中无善法。恐人以经文为空言。不知受持故此又较量施宝福德。以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将七宝如此之高。持用布施。其获福虽百千万亿分。仅为住相布施。终无解脱之时。总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所得无住相净妙功德之一。可见佛。若不设经救。一切众生无由入悟。凭何修行。得到佛地。傅颂曰。施宝如沙数。惟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川禅师云。千锥劄地。不如钝锹一捺。颂曰。麒麟鸾凤不成群。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风之马不并驰。倚天长剑□□比。乾坤不覆载。劫火不能坏。凛凛威光混太虚。天上人间总不如。噫。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虽化度众生。心无化度。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如来设立经教。虽曰以度众生为事。然未尝有度众生之心。故诫云。汝等勿谓也。众生具无尽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取舍分别。迷情盖覆菩提之性。业障深重。佛一出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除人我。令能回光返照。即见自性。更不停留纤毫凝滞。闻经彻悟。自然归于化度。不过还其本有智慧心而已。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言众生是如来化度。则如来便有我人等四相之私矣。傅颂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川禅师云。春兰秋菊。各自馨香。颂曰。生下东西七步行。人人鼻直两眉横。哆唎悲喜皆相似。那时谁更问尊堂。还□记在么。   ○园悟禅师云。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若也恁么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着。行喝也惊他不得。直得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生法忍。不退转轮。截断两头。归家稳坐。正当恁么时。不须他处觅。祇此是西方。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至)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既无我人等相。何又云我。须知假名称我。对所度众生。随世说我。而自性中。当体空寂。原不著有我相。惟凡夫妄认之以为有我。其实三世诸佛。皆无所有。惟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非有我也。就是所称为凡夫者。欲离生死而求涅槃。欲舍烦恼而求灭度。执着一边。不了中道。究竟皆不着□□可成佛。岂真有实凡夫哉。但虚名耳。凡夫自能成□。虽谓之自度可也。如来曾何功耶。智者禅师颂曰。□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圆。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似捕鱼者。得鱼忘却筌。若道如来度。从来度□□。□禅师云。前念众生后念佛。佛与众生是何物。颂曰。□见三头六臂。却能拈匙放箸。有时酒醉骂人。忽尔□香作礼。手把破沙盆。身披罗锦绮。做模打样□□□。蓦鼻牵来祇是你。嗄。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清净法身。非属相貌。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身相不可观如来。须菩提前已言过不也。何故此处言如是如是。亦谓此相为如来所独具也。不知观如来者。但当契清净本来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则执相之见犹未除。故言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泥形相。彼将亦是如来矣。岂若是乎。转轮圣王□□四天王。管察世间善恶。正五九月。照南阎浮提。□□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郁单越。四□□二月。照东拂婆提。常如轮之转。故名转轮圣王。□□云。临池唤影终无益。观镜攀花未是奇。□□□□□实相。相忘心灭却依谁。川禅师曰。错。颂曰。泥塑□□兼彩画。堆青抹绿更装金。若将此是如来相。笑□□无观世音。又云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如王秉剑。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我。谓佛性也。乃真性之佛。无形无相。不可以形色见。亦不可以音声求。世尊因见须菩提。疑信相半。故于尔时说偈言曰。如来只在自心。法体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视之不见。言其有色相不可。听之不闻。言其有音声不可。若欲以此二者。求见我。是不见正觉常住之真佛性。不能返观内照。即性而修。此等人舍正路而不由。不能见如来于方□□闻。盖因其不反求本心也。川禅师云。直饶不□□□声求。亦未见如来在。且道如何得见。不审不审。□□。见色闻声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见□□面。走入摩耶腹内藏。噫。此□三十年后。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性体具足。不生断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二节。说具足相。论清净法身。不可以相貌取□□其词而语须菩提曰。此性。如来与众生皆有。本无少欠。故名具足相。不可以色见声求。然溺于无相。又恐沦于空寂。盖性含万法。应用遍知。去来自由。无所挂碍。原非一味空寂。惟以此具足之性。有正觉。故得证菩提果。若作是念。谓如来不以具足性得菩提果。未免入于槁情灭念。何以为如来。故又正其词而谓之曰。莫作是念。智者禅师颂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至)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二节。佛恐众生执于无法沉迷空寂。□□□□□□□其词而语须菩提曰。□作有相观。即□□□□。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人岂可泥于相。但说□□尽当断绝消灭。此便非清净心。何可作是念。其□□何。盖既悟之后。法亦归空。未悟之前。必当依□□□修行。于法不可有断灭相。譬如渡水。渡后固□□□楫。未渡之前。非舟楫何由以济。故又正其辞而语之也。川禅师云。翦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知谁解巧安排。捏聚依然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不受福德。无所贪着。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至)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说个忍字□□□制之意。初住菩萨如此。后来得成无我地位。却□□两空。不必强制。故曰。无我□成于忍。佛□□□□□修行之法。未免有我施彼□之相。若□□□□□□不生。无我得成于忍。所得福德。更胜于前菩□□□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何也。不受福德故□□□□受。盖受则有贪恋之意。如眼对色。谓之见□□□□之闻。见闻是根。声色是尘。凡夫被妄心所覆□□□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生灭心。皆是妄念。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尝暂生。所作福德不为自己受享世间福利。全为利益一切众生。积福□□□□□已。故不应有所贪恋住着也。以此□□□□□□□其不受。岂同于布施著相者。□□□□□□□□□有为相。三生却被吞。七宝多行□□□□□□□□诸有欲。旋岂爱情恩。苦□无贪相。应到□□□□□师云。耳听如聋。口说如哑。颂曰。马下人因□□□。□高有下有疏亲。一朝马死人归去。亲者如□□□□。只是旧时人。改却旧时行履处。又云。裙无腰□□□。□曰。似水如云一梦身。不□□外更□□。□□□□□他物。分付黄梅路上人。□□道歌□□□□□□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如意。盖言人天福报。便是三生业缘。少有□□□□得受福力。不明其本。愈冀□添。以此世福。□□□□临命终时。福尽业在。列□恶道。受种种□□□□□来生不如意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四岁□□□□□□□□□动于相。   须菩提若有人言(至)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来去坐卧本。文分明不释□□□□□□□□□虚。作同字看所处所也。无所从□□□□□□□□无所去犹言无处所去□□□□□□□□□□□□□□□□□□□□详确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至)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经义卷下(终)   No. 501-A   金刚般若一经。乃舍法证性之妙道。无住生心之极功。义理深微。未易明了。虽有诸家注释。各是其是。使后之学者。无所适从。心都子曰。亡羊由于路歧。失道由于多方。有以哉。(休)幼时闻诸长老云。惟如是经义一书。所解直捷痛快。三根普被。堪为斯世津梁。于是遍搜诸方。五十年未获。今秋道山师得残本于普陀。惜字篓中。携来云林。(休)闲假之暂。阅见其文理洞彻。玄微般若。于是乎。显真末世金錍也。盖般若灵光。头头披露。众生埋没已久。此解能开发道眼。故龙天珍惜秘藏。不肯磨灭。特默授与饥窘之士。如是妙法。如是慧灯。若不刊刻流通。则湮没竟无传矣。恨岁久册页剥落。后缺三分。遂至拱璧不完。兹板而出之。如天下大道场。及各庵院。有珍藏如是经义者。请加刻其三分。以补足之。庶香饭醍醐。同沾法味。化城稚子。共悟无生。功德果报。又岂心思口议所可仿佛比量也哉。   祈忏弟子(昉休)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