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No. 420-A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并序   四明龙山足庵沙门 戒度 述   欲怀归计必假问津虽群籍以敷宣独此文之简易开字名号总万德以无遗七日闻持专一心而不乱是多功德非少善根诸佛所以赞扬出广长舌众生于焉超往证清净身十念成功尚居不退五浊难信云何自欺前后翻传童寿深符于佛意古今解释灵芝妙协于纲宗幸二记以成章尝三叹而掩卷匪轻往哲俯念来蒙再扬金玉之微言故为爬㧧于杂说靡惭狂斐庶效流通咸使顺违皆结缘种云尔。   No. 420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   【记】题目中上六字属经题乃所解也下二字属疏题乃能解也摄所皈能并属疏题经题如下疏文自释言义疏者文心雕龙云疏者布也布置物端撮题近意也盖取一经所蕴之义敷演流畅旨趣冷然使学者临文不壅也序者叙也叙述此经之所起及义疏之大纲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与绪字义同绪则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其犹疏之有序序终则见其疏也即以疏题兼目其序注以示之余如常解。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记】撰号中湖在郡城之西故曰西湖灵芝即钱氏园苑尝产紫芝舍为佛祠仍存美号崇福寺即疏主传道终焉之处释乃出家之姓氏述者真谛云佛说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曰述此亦一住述即撰也郑康成云述谓训其义也。   一乘极唱终皈咸指于乐邦。   【记】序文初科总叹中上二句叹教一乘者乘以运载为义究竟不二名一即佛乘也法华云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了义之谈故曰极唱更无他趣故曰终皈群经遍赞故曰咸指对此苦域故曰乐邦经云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俱受诸乐故名极乐天台亦云乐邦之与苦域极唱之言通该一化别指二经法华药王品云如来灭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云云)华严行愿品云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云云)故慈云云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极谈普贤躬陈回向疏主尝云普贤十大行愿终皈净土是知净土教观圆顿上乘毕竟所皈之处也。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记】下二句叹行普贤大行如尘如沙且举大数故言万也弥陀因中历微尘劫上求下化修菩提道至于果上揽此功熏以立嘉号是故释迦于此经中专示持名方法故曰独推秪此一行具一切行故曰圆修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行愿经云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疏满行对斥余行皆是偏劣故云最胜所以特举极唱指乐邦者以显乐邦非权乘也独推果号为圆修者以显持名非粗行也。   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   【记】究名初科中初总明愿行愿行犹目足也人有目足所往必至事有愿行所求必遂初句明异愿指法藏时故曰从因大本云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次句明实行秉专也躬亲也即大本云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   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   【记】历下六句备陈行相初句约竖以论其时历尘点劫如法华经(云云)从于过去直至今日经尔计时常怀博济仁爱之心验非朝夕也论语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   【记】次句约横以论其处遍于大地捐舍身命饶益有情验无空缺也百缘经云阿难问佛世尊于三千大千世界无一粒芥子处非是世尊舍身命地云何有寺院云何有村营城郭耶世尊答言见为寺院是吾正舍身命地村营城郭是吾遥舍身命地。   悲智六度摄化以无遗内外两财随求而必应。   【记】悲下四句覆释上二句也意谓横竖时处为修何行故以六度两财而释出之六度中前五属悲后一属智若无悲愍于财悭惜岂能济众若无智慧于身执着岂能弃舍内财谓身肉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等释上舍身也外财谓金银珍宝田园屋宅国城王位等释上济众也菩萨摄化众生无出六度万行如母哺子故曰无遗如谷答响故曰必应。   机兴缘熟行满功成。   【记】机下四句正明感果上一句蹑前修因由利他故机兴缘熟由自利故行满功成。   一时圆证于三身万德总彰于四字。   【记】三身者法报应也法身本有若无修德终不能显全性起修由修照性修性相即非前非后故曰一时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三一互融不并不别故曰圆证万德即前万行在因曰行在果曰德万德虽多四字摄尽故曰总彰。   是以知识广赞感狱火化为凉风善友教称见金莲状同杲日。   【记】次科证实中上四句明感相上科虽叹四字功深未见其实故引观经为证上二句经云命欲终时见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等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下二句经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文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名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所以一闻知识劝赞即感狱火化凉风者盖由狱火凉风并由性具俱非外物历劫沉迷则凉风无非狱火一念开悟则狱火全是凉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法灵妙可思议哉。   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   【记】下四句明得生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等皆随功行浅深为言也灭业破障罪福性空喻若烟消无朕迹也祖师云一称灵号厚障烟消十万亿刹不离自心举念即登犹如羽化倏如羽化言速疾也华山记云山上有池生千叶莲华服之者羽化大清借用其语尔。   嗟乎识昏障厚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   【记】斥世迷执中初四句叙迷嗟乎伤叹之语也识谓八识障即三障识体元明由障重故全体昏暗触事狂愚信力不坚疑根难拔遂于净业反生轻诮慈云云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贬权乘者不知乐邦一乘咸指故嗤粗行者不知果号万行独推故贬斥嗤笑也慈云云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斥作权乘以其言反经人惑常典等。   岂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沉迷。   【记】岂下四句彰失上二句执着情深耽湎犹沉溺也朽宅通指三界见法华经不由他得故曰自甘无有出期故曰永劫。   悖戾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   【记】下二句违背过重悖戾犹孤负也慈亲即召彼佛见势至章疏主悲愍心切故曰深痛徒生徒死故曰虚丧此科文意不出三障初二句惑障也次二句业障也后四句报障也。   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期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   【记】勉信受中由前迷执不信净方故兹劝勉语皆反显须信言决定也他力者十疑论云自力者此土修道卒未得生净土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他力者若信弥陀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专修念佛三昧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如人水路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等此门即净土一法如世间门户由户出入翻前三障对之可见。   闻持颇众正协于时缘。   【记】申怀撰述中初正申怀上二句明经文契机经云闻是经受持者故曰闻持好乐非一故曰颇众。   著述虽多鲜穷于要旨。   【记】下二句明诸师失宗慈恩孤山净觉三本行世故曰虽多不穷经旨故曰鲜穷。   尽毫端而申释敢敩前修。   【记】尽下次明撰述上二句叙作疏毫端命其翰墨指闻见也文选云穷六义于怀抱究八体于毫端取法故曰敢敩敩学也。   舒舌相以赞扬誓同诸佛。   【记】下二句明驾说舒舌赞扬者意在因疏通经展转流布同下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大千称赞释迦说难信法也。   太虚可际鄙志奚穷敬勉同舟深崇此道矣。   【记】太下标志愿楞严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敬勉犹奉劝也同舟召其同道业疏云同舟各审知之记云舟喻圣法可以济度易云同舟相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此道指今经念佛三昧也。   将释此经先以义门括其纲要始可人文释其义趣。   【记】总示中初句总标先下分章初二句明演义即四门也次二句明释文即三分义家之门故曰义门经中所蕴大义不出教理行果自非积学洞微穷幽尽理何由通晓疏主预于释文之前开列四门搜括经旨坦然明白庶使学者从门而入窥其美富然后临文科释不失大猷纲即网上横绳喻今义门提纲则纲目皆整得门则义理无亏也。   初中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   【记】义门总示中初二字标章大觉世尊指能说人也下二句示所说教也不下诸句括所诠相也四法相由在文自显问今疏四法释经未审据何文义答文非一典义散群编括其大皈无越于此良以吾佛对机说法说必成教意在当机依教开解识所诠理显理须行行必有克证涅槃果非唯一佛十方三世诸佛亦尔盖由从始至终自凡跻圣一番修证四法整足不可增减譬犹春夏秋冬之四时东南西北之四方虽千圣再世其可易乎疏主深明一代教意统之有宗立此四法今古罕闻唯达人大观乃能知之管见之徒未足与议且如天台五时八教五重玄义斯亦博通经论究尽化源圣心而建立之以成一家规矩任运自与修多罗合岂可亦以片文只义而求所出耶大卒先贤弘阐教门千差万别秪由佛意圆融被机不等所以纵横自在无不可者岂特矫异哉超玄记问曰今疏四法应有所据邪答据经若尔何经答即教也教为显理依理起行行成克果四法第来非依经而何今谓此说太杀无稽既云据经应须指出经文令人生信既无准的据经何在非唯答不当问亦乃前难未通圆修记亦云四法收经有何所据答四一明经华竺同轨乃至光宅教一人一因一果一天台理一行一教一人一等今谓此说不识化意他宗四一唯局法华开权显实方可谈之在昔未经开会如何辄用缘名失实取笑于人二记谬谈前后非一不能具破学者番之。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初明教兴二辨教相。   【记】列释初科通明教兴中先儒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良以众生本具觉性咸可至道因物有迁流而忘变必藉言教而为㛢掖故佛出世无说而说逗会机缘依教修道见性成佛是知教法益物功大所以有通有别者通则通论设教大意莫非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别则别究当教缘起所明行法差别不同被机修进。   初中大本经云佛言如来以无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其法利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记】言大本者即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两卷成大对今单卷则名小本文有二段从初至法利出上卷开下至之道出下卷佛言二字乃经家语如来即指释迦无量大悲即佛心也矜哀三界即愍物也所下二句即设教也普下二句即被机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此即同体之悲遍该一切众生境境无量故所以大悲亦复无量经中欲明生佛不二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能拔苦故特言之或云趣举四等之一甚非文意三界属于依报以依显正也良由众生从无始来恋着三界受生死苦无解脱期是故如来兴起悲心出现于世而为拯拔即妙经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祖师序云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是也出兴即起应也世即世间近指三千远通法界不出生阴国土三种世间也光阐者光即光显阐谓阐扬依教建修能趣三乘圣道故曰道教草木最初拆甲曰萌群即多也机缘道心初发亦犹萌芽故以喻焉获利即受益也上曰群萌法利语尚通漫故引五趣与度未度者而明决之下卷文云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照然分明方接今文开示等语度未度者即四弘誓若言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即自行四弘今即化他四弘经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泥洹即梵语讹变并翻灭度言决正者良以生死涅槃本无二法迷之则涅槃即生死悟之则生死即涅槃众生邪见妄认涅槃而为生死今为决了使复正道也。   此明出世大意该于众典是谓通明教兴也。   【记】结显可见。   次据今经略言五意。   【记】别辨中舍通从别局就今经以求兴意。   一欲令众生知娑婆苦求出离故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   【记】初正明此下结显初即厌苦。   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下明依正庄严劝生彼国。   【记】二即欣乐。   三令摄心安住念佛三昧故下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   【记】三即起行。   四令破障脱苦得清净乐故下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等。   【记】四即受生。   五令生彼国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等。   【记】五即证道然此五意㳂浅洎深理数然也。   此明说经正意局在今文所谓别叙教兴也。   次辨教相净土教观通明现在十方诸佛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是经即其证也又准下文善男善女闻经受持不历阶渐皆不退转阿耨菩提。   【记】次辨教相中言教则通指如来四辨八音所说之法言相则别召教下所诠行相大小不同相即相状览而可别教家之相故曰教相初正明故下结显初中所以引诸佛为证者盖由小无他佛之谈大有刹尘之说此经既谈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可验教观非偏小矣复引闻持不退菩提证入既大其义益显言不历阶渐者生彼国人莫不圆发大心顿修大行永无退转当证菩提不同此土声闻缘觉次第修进取证小果故云不历。   故知一切净土教门皆是大乘圆顿成佛之法定非偏小如别委论。   【记】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二明理者理即教体亦分为二初通二别。   【记】二明理标分中理即教体者理是空寂之名体以主质为义不二而二乍分二名二而不二理体一如教从理立故即教体。   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   【记】通论中初二句标名一切之言唯除鹿苑通收一代莫非大乘。   方谓方广等即平等。   【记】方下牒释初分释方等二字。   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   【记】实下正释体相初约横竖以示该遍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言实相者即是甚深不思议境真实不虚故曰实相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即实相异名也然此实相不离诸法法法皆契真实妙理以实为相故名实相其体高广包含法界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言横遍诸法彻到三际穷渊极源即事而真无非中道故言竖该凡圣是知实相摄尽一切横竖法门无有一法非实相者故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也横言诸法竖言凡圣乍分横竖变其文尔横处即竖竖处即横不可狥名而作实解。   故知横竖一切诸法悉自缘生皆不思议无非实相。   【记】故下次点诸法即是实相恐未了者谓诸法外别有实相故即指上横竖诸法皆是缘生诸法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诸法灭时无所从去故名不灭岂容思议不思议境即实相也。   此通一代大乘所诠之理。   【记】此下结显。   二言别者。   【记】别示中初句标章。   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功德为所诠理。   【记】今下立义。   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圣果点事妙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实相。   【记】良下究意。   即下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记】即下引证不可思议功德即是实相妙理且约弥陀修显故得云别因果依正无非有作缘生之法那得为所证理即究弥陀因地修证愿行果三无非称性悉是无作依正身土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故得为今经妙体引下经文证前三义宛然符合。   若非妙理那称不思议乎。   【记】若下反质。   三明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别。   【记】三明行中初科标分行即教宗者宗乃一经所诠之要依宗起修名为行言宗未必是行言行其必是宗。   初通明大行不出发无上道心修六度万行。   备在众经不复具举。   【记】通明中上二句正示下二句指广无上道心即菩提大心也六度万行即普贤大行也发谓开发众生本具三因佛性迷此理故无明为缘则众生起悟此理者教行为缘则正觉起今以教行为缘一念开悟三因俱发所谓佛种从缘起。   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出离径术。   【记】别显中初科别是一门者观经疏云释迦一化所说圣教大略有二一者娑婆入道教二者净土往生教悉如彼疏判教中明。   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   【记】别简不同中初趣举七经示不同相。   观经三福妙观。   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   大悲经中一日称名展转相劝。   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   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时礼念。   陀罗尼集诵诸神咒。   大法鼓经但作生意知有彼佛。   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异无不往生。   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   【记】二权下推求佛意殊途同皈今经中初的示经宗。   括束经文且为五例。   【记】括下束经要例三若下举少况多。   一心起忻厌厌若忻乐。   二身须西向正立合掌。   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   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   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   【记】不起欣厌非往生因故有一也不识方向通漫无皈故有二也不立要制功业难成故有三也不想真境妄念纷飞故有四也不尽报身空无所获故有五也然此五例撮举一经大意以示宗要不必强差经文为证。   若此称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   四明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别。   【记】四明果标分中由机禀教修因感果非教力用终不能获故云果即教用二别即下近远也。   一者近果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记】近果中然此近果未有所证犹是具缚凡夫且望当时在此秽土修行为因即以得生彼土为果此谓习因习果也初引本经示近果相。   由前称佛结业成因舍此秽苦感彼净乐。   【记】由下逆推前因。   即获法性净身住同居净土也。   【记】即下指定身土此土阴灭彼国阴生一念神识托彼莲胎揽前所修白法为性净业身故云法性净身此法性身摄位稍广该于凡圣及初后心今此且望舍秽生净不假父母胞胎尽属法性净身所摄非谓真法性身也既未破惑见思全在故住同居圆修记引大论菩萨入正法位住阿鞞䟦地得法性身等而释今文全乖教旨又设问云同居净土佛是应身那云法性净身且疏中说生净土者自属于机如何约应为难立难既非出义可见。   二者远果下云众生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远果中初引经判位此下覆示断证即下指定身土皆得不退者经论所明不退有三位行念也位行尚容有退唯念不退永无退转。   此谓生彼国已闻法得忍修菩提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   【记】得忍有四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断惑则破无明证真则显法性成佛乃有分真究竟不同若据疏主究竟成佛似指妙觉极果然以义酌之未可径从所言远果望近得名近果犹是凡夫三惑全在于彼进修方始证入岂可顿破四十二品无明直至妙觉且如韦提夫人闻圆妙观因修获证豁然大悟达无生忍疏主判位亦止初住况诸经论未尝闻有超登妙觉极果之说盖由今疏不用他宗四教断证位次但取才破无明即为究竟况登初住便能百界分身作佛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亦得名为究竟成佛今此文中不退当念不退得忍即无生忍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成初住八相佛分证遮那清净法身分显寂光法性理土如是从容雅合教旨学者详审无宜造次圆修直以妙觉寂光而释远果身土复设三重问答不欲委破唯第三问观经近在同居今经远希常寂二处相反乃以古人各偏事理疏主牵复中正为答大不然也且疏主作疏释经申通佛意所定身土全据经宗当机证入纤毫不滥以为万世不刊之典岂可违经反圣强欲牵复自任胸臆之论今问若使疏主不欲牵复中正未审二经合作何土当知二经所判身土义皈一揆不曾精考妄自云云不唯谤师亦乃毁法问今疏四法释经已定何故复以理行果三会同体宗用邪问体宗用三更加释名教相则与天台五章是同何故矫异别立。   即证清净法身居法性土也。   上列四章略提梗概余如后释仍委佗文。   【记】结略中以显义门包括何由道尽提其大略故云梗概。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疏】次释文中此经凡有两译。   【记】牒文释示翻传中初正明两译。   【疏】一姚秦罗什法师译即今本也。   【疏】二大唐玄奘法师译今见藏中立题各异如下所明。   【疏】自古解释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师通赞一卷今朝孤山法师霅溪法师皆有疏记见行于世。   【记】自下因明古解。   【疏】今之所出各从其志时有异同临文自见。   【记】今下明今出疏。   【疏】次正释文相又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   【疏】初中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记】释本题中初指经名由是六方诸佛金口宣唱故曰本名。   【疏】总十六字经字为通题上十五字为别题。   【记】总下二分通别。   【疏】上八字属教即经所说依正庄严称名往生皆是弥陀修因感果威神愿力不思议功德也。   【疏】下七字属机即依教起行专修成业众圣冥加摄持不退直至菩提也。   【记】上八字下三分机教。   【疏】奘师唐译即用本题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语虽少异义意大同对文可见。   【记】奘下会唐译题并在文可见。   【疏】今经秦译隐略本题在六方佛后即下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记】今题立意中初隐题在后。   【疏】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   【记】二据下明据宗别立。   【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   【疏】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   【疏】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   【疏】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疏】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记】五意出之例皆初句标起随后释义四约耳闻五取口称在文自异。   【疏】且如唐译从本立题而未闻流布又如大本从华标目而罕见诵持。   【记】校优劣中初举二经罕行。   【疏】乃知秦本深体圣心故得四海同遵百代无古。   【记】乃下二美今本得旨。   【疏】感通传说罗什法师七佛以来翻经信非虚矣。   【记】感下三引传为证问若谓大本从华标目所以罕诵且十六观经亦乃从华标目何期诵持之盛耶请为通之。   【疏】今释此题上五字为别局今经故下一字为通同众典故。   【疏】就别题中上二字标能说教主定是释迦但举通号下三字示所说人简非佗佛故标别号通别互举译人之巧。   【记】随释别题初科中初释佛字预取次科对简二佛立号通别若以七种立题收之所说属法义当人法以所从能即单人立题也。   【疏】倾出我口畅悦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记】倾下次释说字倾我口教也悦彼心机也机教合论故云佛说。   【疏】阿弥陀此翻无量。   【记】次科初翻梵成华。   【疏】经自释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此谓无边量也。   【记】二经下引经双释二名初名光照十方则无际畔乃约横论此下一句疏助释也。   【疏】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谓无数量也。   【记】次名阿僧祇劫则非朝夕乃约竖说此下一句亦助释。   【疏】光表佛智寿表佛福以此福智严本法身三德圆备以立嘉号余如下文。   【记】光下结成三德智即智慧庄严了因也福即福德庄严缘因也本有法身正因也正无缘了有亦同无今以了因正解观察缘因妙行资成严显本有正因故曰三德圆备此三佛性在凡曰三因在圣曰三德因中既一发一切发三因俱发果上则一证一切证三德俱证故从三德以立嘉号。   【疏】通题中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   【记】通题中初三句翻梵语。   【疏】线能贯摄即喻教诠。   【记】下二句标二义。   【疏】文理连贯包摄群机。   【记】文下二句分字释上句教为能贯文理为所贯次句教为能摄群机为所摄。   【疏】训法训常义如常说。   【记】训下二句指俗训。   【疏】次释经文大分三分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二尔时佛告下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三佛说此经下至末文为流通分。   【记】经文总判中唯孤山自六方诸佛劝赞尽属流通净觉三义破之一者奘师所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诸佛同赞岂非正说邪二者下文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谓闻是经受持者皆为诸佛护念既闻佛名为佛成护显是正经三者此经比望大本及与观经唯诸佛同赞其文最广余文并略况今经且言六方新本具列十方由是详之正说明矣(云云)。   【疏】初中诸经皆有证信发起二序此经但列证信独无发起。   【记】序分有无中比例诸经校量具缺生起下文。   【疏】往生传序云此乃十二分教无问自说之经其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之耳。   【记】他解中初引文传序飞山默子作无问自说即十二分之一也不待机问如来自说即无发起其下喻显拊以手拍也婴儿字书云女曰婴男曰儿召赤子也顾旋视也乳食也在口曰哺。   【疏】今以义求略为二意一表他方净刹非二乘偏小境界纵有权行示同不知不假因缘孤然自说彰其特异。   【记】义求中初愍偏小不知先立义。   【疏】即下诸佛叹释迦云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世间难信之法是也。   【记】次引文。   【疏】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如母爱子怜其小騃不能请问召以诲之彰其深切。   【疏】故下如来嘱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也。   【记】如前孤山云此经但有通序而缺别序新经则有集众末云为闻法故俱来会坐净觉斥云为闻法故发起事微现文缺于别序或恐经家存略并由不知今疏二意故也。   【疏】就证信中此即阿难结集奉教安列六事为证明非虚谬令物信故。   【记】证信序安立中初释证信涅槃经中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四问经首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故曰奉教安列。   【疏】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   【记】次释成就。   【疏】诸经之首解释极繁此但略提大要余广如彼。   【记】后示繁略。   如是。   【疏】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辞即指正宗所说法门。   【记】信成就中初引古通示次契下分字解释。   【疏】契理曰如离非曰是。   【记】契中道理离二边非。   【疏】信故闻持名信成就。   【记】三信下结示名义。   我闻。   【疏】二我闻者阿难自言亲从佛闻非他传告即闻成就。   【记】二中阿难已断见思无见慢我随世流布名字称我闻即耳识也。   一时。   【疏】三一时者主伴会集说听始终简非余时即时成就。   【记】三中主即说者伴即听者机应辐凑通取毕席名曰一时。   佛。   【疏】四佛者释迦教主金口亲宜非余所说即主成就。   【记】四中佛名既通故以释迦简之黄金色身之口故曰金口经通五人说今局在佛故曰非余。   【疏】具云佛陀翻云觉者。   【记】具下翻梵。   【疏】觉名乃通此局妙觉究竟极果十号之一也是为通号。   【记】觉下简滥佛名同故曰通号。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五在舍卫等者说经有处。   【记】五中初通指。   【疏】举舍卫乃游化之境举祇园即依住之处即处成就。   【记】次别释举国令远人闻举园令近人知。   【疏】舍卫翻闻物言人物富庶远闻诸国故。   【疏】祗陀施树给孤买园共成佛刹故以为名。   【疏】六与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众同会非我独闻即众成就。   【记】六中略示阿难复引众证信非虚矣四部既云道俗即僧尼士女非人天龙鬼也。   【疏】众有三类初声闻众二并诸下即菩萨众三及释提下人天众。   【记】委释总分中初分三类。   【疏】声闻常时侍佛威仪复胜故在前列菩萨隐显无定形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众形服全乖故列于后。   【记】次推前后声闻随处影响故常侍出家相具故仪胜菩萨自行化他故无定在家出家故不拘人天俗形俗服故曰全乖此约外相以分次第孤山乃谓声闻沉空人天著有菩萨住于中道列于季孟之间以表示之。   【疏】初中有四初示数二皆是下叹德三长老下列名四如是下总结。   △初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大比丘者上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属弟子并不列。   【记】声闻随释总示中初分大小。   【疏】比丘或云苾刍此翻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练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恶禀戒破业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号如后。   【记】次翻因名乞士从行怖魔从志破恶从功修戒定慧破惑业苦。   【疏】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秉御一切灭恶生善羯磨总该凡圣通收理事故云众也。   【记】僧伽翻众众名乃通克取初位四人假用为体灭恶之大勿高忏重生善之极无过受体五停心总别想念名外凡僧暖忍顶世第一名内凡僧总上两凡更兼薄地并名凡僧初果至无学通名圣僧又复初果已上学及无学证真谛理名理和僧身口意而一致戒见利以齐均名事和僧总上多义结示众名。   【疏】佛初成道度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随侍。   【记】别示中此科释经师徒大数并多列之意三迦叶者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兄弟三人元是事火外道为佛所降见大子本起经舍利目连本亦外道共结契云若得甘露必当同味后时身子先见马胜威仪庠序乃问汝师为谁为说何法按五分马胜答云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又一出云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身子一闻便证初果次传目连亦证初果久从外道都无所获一入佛法即得上果故荷恩深。   【疏】或云重其最初皈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预会也。   【记】或下出普曜经圆修引佛地论声闻六义故先列一常随侍佛二形相似佛三是内眷属四欲令菩萨生尊敬故五令无学人生尊敬六为声闻人于大乘法疑非佛说故标众首令数闻法。   【疏】叹德中。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阿罗汉亦有三翻初云应供堪为物养即乞士果也次云杀贼摧伏魔怨即怖魔果也三云无生结尽苦亡即破恶果也。   【记】叹德中初翻梵语。   【疏】即如下列会中上首人天大众知其德业识其仪貌故云众知识也。   【记】即下次释知识大品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欢喜信乐名善知识。   【疏】列名中。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䭾。   【疏】德重﨟高故称长老语局初人义该诸位。   【记】列名中初释通名德重故长腊高故老。   【疏】舍利弗此翻身子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聪明在眼珠时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   【疏】又云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   【记】舍下释别名可解。   【疏】摩诃目犍连摩诃翻大同名者众加大简之下皆类之。   【记】目连中初翻摩诃简滥。   【疏】目犍连文殊问经翻莱茯根(莱茯读为萝卜)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疏】名尼拘律陀乃是树名父母祷神树得子因以名焉。   【记】次翻姓名尼俱律陀翻白杨树。   【疏】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书而应从德命族。   【记】迦叶中初正翻。   【疏】真谛翻为光波上古仙人身光炎涌状若波燃亦云饮光能映余光使不现故名毕钵罗亦是树名由祷树得故。   【记】真下引别翻毕钵罗此云高显。   【疏】迦旃延翻文饰亦云肩垂亦云好肩。   【疏】亦名柯罗此翻思胜皆从姓为名。   【记】迦旃延中初翻名亦名柯罗梵音之讹。   【疏】拘絺罗此翻大膝(有云膝盖大故)。   【疏】舍利弗舅与姊论义常胜姊姊孕不胜知怀智人遂往南天竺读诵众经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记】拘絺罗中注有云者见孤山疏读诵众典即外道十八种韦陀典籍。   【疏】离波多亦名离越此翻星宿或云室宿父母从星乞得因星作名。   【疏】或云假和合文殊问经称常作声。   【记】离波多中初正翻。   【疏】有人引智论尝宿空亭证二鬼诤尸依实判皈小鬼大鬼怒㧞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因其烦恼不测谁身故云假和合又心怀疑惑逢人即问见我身否众僧语云汝身本是他之遗体非己有也因即得道故以为名。   【记】引论双证后二。   【疏】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或言周利云大路边槃陀伽云小路边生于道傍故以为名。   【记】周利中善见论云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逃往外国久而有孕思还故国半途而产得大小路边之名。   【疏】难陀此云善欢喜亦翻忻乐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试佛为说法忻乐得道故有处名牧牛难陀或云即律中䟦难陀也。   【记】难陀可见。   【疏】阿难陀此云欢喜或云无染净饭王闻太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生儿举国忻然因以为名。   【记】阿难陀疏释上名次云无染者圆修引涅槃云随佛入天人龙宫凡见妇女心无爱染故。   【疏】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业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   【疏】真谛云罗睺本言修罗能手障日月应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舍故云覆障。   【记】罗睺罗中嫡正也初明障自真下明障佛酬往业者本起经云佛昔为王一仙犯罗令禁六日不与其食然无恶心后堕地狱六万岁于最后身又偿六年苦行太子因随喜故所以六年在母胎也。   【疏】憍梵波提此翻牛呞(音诗)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作牛王余报未尽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亦由此故名是为牛迹避人见笑常居天上。   【记】憍梵下唼子合切嚼才笑切大论云往世窃人谷穗观其生熟故五百生常受牛报按楞严云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分别功德论云恐人轻笑获罪佛令常在忉利天上(云云)。   【疏】宾头卢颇罗堕上是据姓宾头卢此翻不动(言其所证)颇罗堕真谛翻捷疾或利根或广语(言其根性)婆罗门中一姓也。   【记】宾头中或云渭度罗䟦罗堕阇或云军屠钵汉梵音楚夏也。   【疏】迦留陀夷此翻黑光或云粗黑从形貌为名。   【记】迦留中增一云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暗而至他家忽有闪电其家妇女谓是黑鬼身正怀妊怖而堕胎因问知是佛弟子乞食到此高声大骂佛因制戒不得过中食。   【疏】劫宾那此翻房宿(音秀)祷星感子故以为名。   【疏】又初出家欲往见佛夜雨寄陶师家宿又一比丘随后而来前比丘推草与之在地而坐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共佛房宿(音夙)从得道处为名。   【记】劫宾那可见。   【疏】薄𤘽罗此翻善容亦云伟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无病无夭昔持一不杀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利勒果故身常无病感今胜报故以为名。   【记】薄𤘽中持一不杀戒付法藏传云其母早亡后母恶之尝就求饼被投其炉父见救之又从求肉被投于釜亦不能死又于河岸尝牵母衣被投于河为大鱼吞渔人得之卖于市中会父买鱼刀破鱼腹略无所损施一药果分别功德论云过去曾施病僧一诃梨勒果今身常无病恼诃梨勒此翻天王持来世药有之。   【疏】阿㝹楼䭾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卢头皆梵音奢切耳此翻无贫亦云如意或云无竭昔于饥世施支佛稗饭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以为名。   【记】阿㝹中初出梵音次翻华语可详然诸弟子时是小乘之人而得预会闻大法者净觉疏云此诸尊者本是法身大士迹生乾竺辅佛化仪既于小乘已得无学今至方等堪闻是经乃至如来方便诱引欲使耻小慕大是故下文对告身子意在兹焉。   【疏】总结中。   如是等诸大弟子。   【疏】略举上首一十六人不可尽列故云如是等。   【记】总结中初点文略。   【疏】南山云学在我后故为弟解从我生故称子。   【疏】次菩萨中三初示数二文殊下列名三与如下总结。   △初中。   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同闻极多略举四名故云诸也。   【记】菩萨众示数中闻众甚多经家不能具举故以诸字总之。   【疏】菩萨梵言之略天台戒疏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翻大道心成众生。   【记】翻梵初义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翻心萨埵翻成众生。   【疏】或云菩萨翻觉有情觉谓上求即是智也有情谓下化即是悲也。   【记】次义觉即自行故曰上求同上大道心也有情即化他故曰下化同上成众生也。   【疏】列名中。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疏】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证吉祥美其利物。   【记】列名中初正释名梵语二名赊切不同华言初义吉祥者慈恩疏云菩萨初生家现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娩龙肫七马生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盈金粟十象具六牙据净觉疏或云出文殊入灭经。   【疏】或云妙德义亦同之。   【记】次名妙德以由分证微妙三德故即上妙字也。   【疏】绍隆佛种称法王子智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该下诸位。   【记】例论正法位自初住破无明显法性直至后心皆正法位普贤观云应时即入菩萨正位是也或指第九住者非也乃下二句准论类通。   【疏】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言其悲智非偏小所及。   【记】阿逸多即弥勒姓也名弥勒翻慈氏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得慈心三昧又贤愚经云过去为王见调象故即生慈心。   【疏】干陀诃提此翻不休息众生无尽修因感果无穷已故。   【疏】常精进者众生无量上求下化无暂懈故。   【记】不休息常精进疏中各从一义解释实难分异孤山云中道正观念念流入名不休息远离二边懈怠名常精进净觉引思益经云若恒沙劫为一日夜如是乃至过十万劫得值一佛乃至值恒沙佛修诸梵行然后受记心不休息又引什师云始终不退名常精进大底菩萨所修愿行是同一往随机立名有异不必强分。   【疏】总结中。   兴如是等诸大菩萨。   【疏】然菩萨名通于初后如上所列莫非深位补处或是权现影响故云诸大也。   【记】总结中该四十位故名通初后深位补处据迹以说权现影响约本以论。   【疏】三人天中。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疏】释提桓因具云释迦因陀罗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释即华梵双举。   【记】人天中初翻帝释名义三十三者主伴兼举智论云彼于往昔在摩伽陀国作婆罗门曾与三十二友修迦叶佛塔以是因缘俱生忉利。   【疏】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复尽举故云无量也。   【记】次释无量大梵即色界初禅第三天娑婆世主有语言觉观故统王大千四王即欲界帝释之臣。   【疏】更兼道俗四众龙鬼八部故云大众俱序中从略文见流通。   【记】更下释大众俱以后映前故知文略。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中   【疏】第二正宗分大分三段从初至俱会一处先赞二报庄严令生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专念持名教修行法三如我今者下后引诸佛同赞劝信受持科分三节曲尽一经有智试观思过半矣。   【记】大科正宗总判中观今科节一经旨趣皎在目前故曰过半易云智者观其彖则思过半矣。   【疏】初中又二初总标依正。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疏】上二句指对告人众集即告故云尔时。   【记】随释对告中初释尔时。   【疏】身子大权智慧第一知言解意深契佛怀故诸经便多令对语。   【记】身下二明多告。   【疏】弥勒下生经云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   【记】弥下三权智能。   【疏】乃知身子才辨超伦及至此经殊无一词申疑请问从始至末尽是如来呼以告之即向所谓示同不知义见于此。   【记】乃下四显示权言大权者法身大士覆本垂迹响影嘉会即内秘外现也是净觉前释诸大尊者方等闻经亦约权意探点今文对告身子颇符今疏十大弟子各具一德身子智慧最为第一余文可解孤山云不告菩萨而告声闻者意令小乘初心忻乐求生回小入大身子已证上果在方等时菩提心死自谓将入无余究竟灭度大乘望之不生变易而此二途并不求生净土今告者寄高训下耳今谓说此经所被之机若但小乘初心不通后位则显净土教门未曰圆顿一不可也又复身子果或菩提心死则应鹿苑便入无余依界既到方等义当大乘机发岂是心死二不可也又谓二途并不求生对告乃是寄高训下者今问身子正当对告之时为解不解若言解者岂是寄高若不解者对告何为岂得顽然都无所晓三不可也应知身子菩提大心决定不死冥密在怀故至方等被受弹诃但以从初发心匆匆取证唯期小果未尝闻有他方净土佛意欲令闻大乘法心生忻慕修菩萨行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远希佛道是故特地呼名对告是故净觉疏云告舍利弗者应有四悉檀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众八部冈不钦仰故三为令四果闻佛净土自鄙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证者回心向大故此说故与孤山悬远不若今疏释义最优学者公心试与评论。   【疏】从是已下即所告事上四句标依报。   【记】所告事中先节经文分依正两报初依报中。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净土多种如别所论。   【记】言净土多种者净土之名通事通理理如圆觉云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等事如光明云愿我来世得此殊异功德净土净名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等而况西方复有河沙净土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疏】今此所标同居净土。   【记】今此的指法藏因地发愿修成同居土也。   【疏】如世邦国方向远近二皆是定。   【记】如下释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等文举世邦国为例方向即经从是西方也远近即经过十万亿也二皆定者即方向远近也。   【疏】对此极苦故名极乐亦名安乐亦号安养。   【记】极苦极乐如下别释自明。   【疏】十万亿刹凡情疑远然弹指屈臂刹那可到。   【记】十下决世人疑初四句总示不远一下四句别示二义。   【疏】一以十方净秽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速不思议故。   【记】初义约心体包容良以十方微尘刹土皆我心性摄无不周虚空尚在心中十方岂存性外次义约心念速疾世间万法不出四大地水火风须假色香味触四微所成地大具足四微其体最重水火第减其体渐轻风但有触其体稍轻唯有心法不假四微全无色质所以其体速疾于风虽百年之久举心即在目前纵万里之遥动念不离足下故心论云心念疾于风是也。   【疏】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净土去此不远。   【疏】又心业力不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等。   【记】十下引文双证虽则平生修行净业最要唯在临终一念众生所以流浪生死只为临终无定力故如经中说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所作业而堕诸有若使一念在定心则不散生死尘劳悉皆消殒净土境界应念现前乘此正念即得往生故知净土不离我心为下论自引经下并论文证前次义。   【疏】下三句标正报。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但言化主必兼徒众简非过未故云现在。   【记】次正报中即经其土有佛下三句余文可解。   【疏】舍利下二别释依正又二从初至庄严释依报舍利弗于汝意下次明正报初中又二初略释名义又舍利下广明胜相。   △初中。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疏】上三句徴问。   【疏】下四句释通。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无众苦者对显娑婆令生忻厌。   【疏】三界六道总名苦果。   【记】别释依报明娑婆苦中初二句总标苦果。   【疏】于中复有八苦五苦三苦。   【记】于下别示三名。   【疏】生老病死贫困爱别怨会求不得为八苦也。   【记】生下细释三相八苦者诸出不同且据现文于义自显。   【疏】杀盗淫妄饮酒五种恶业并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   【记】五苦者大本名为五恶五痛五烧由毁五戒结成恶业现受恶报后堕地狱。   【疏】苦苦坏苦行苦名三苦也。   【记】三苦者从违顺中庸三境而生三受苦受生苦苦乐受生坏苦不苦不乐受生行苦。   【疏】诸经论中略示名数。   【记】诸下指略。   【疏】谛论忍土一切皆苦无一可乐火宅牢狱未足为喻。   【疏】弥陀净土。   【记】总示净土乐中初科初句总标境。   【疏】境界殊绝。   【记】下五句第列五相一庄严胜【疏】圣贤同会。   【记】二主伴胜【疏】闻法悟道。   【记】三法道胜【疏】寿命永劫。   【记】四寿命胜【疏】不退菩提。   【记】五证果胜。   【疏】更有余乐不能过此秪无诸苦已为可乐况具诸胜事其乐何穷故云极也。   【记】更下诸句结显良由彼土依正二报妙色妙声皆是法藏无作之功德之所庄严称性契理本无有极今言极者无极也对显此土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种种众苦没在其中罔有边际亦名极也。   【疏】大本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不取正觉。   【记】引示中初引本愿正示次引玄义劝修漏尽比丘即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也。   【疏】善导云愿生彼国必须励心克己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小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直至成佛不迳生死岂不快哉。   【疏】次广明中依报国土耳目所对不出声色。   【记】次广明总示中初四句总标声色。   【疏】据经后结成就庄严止有三处即为三段初栏网树池唯是妙色庄严二金地华乐则兼色声庄严三鸣禽风树止是法音庄严。   【记】据下依经科节。   【疏】故今科约与昔全殊请考经文无宜执旧。   【记】故下明今异古孤山云示相为五一栏网行树二池水楼阁三金地天华四奇妙杂鸟五风树法音由兹五种庄严故名但受诸乐净觉云庄严之相有二一庄严事境二演畅法音初又三一栏楯罗网等二水池楼阁等三天乐金池等并由不考经中结文致兹疏谬信知今疏超迈古今闻义不能徙孔子忧之。   【疏】就初庄严分二初至香洁即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列相又二初至极乐举栏网行树以显名又舍利下二引池阁宝莲以示相。   △初中。   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疏】上七句示相下二句结名。   【记】随释列相中栏楯者纵曰栏横曰楯切韵云阶际钓栏也。   【疏】言行树者周回七重一一树高八千由旬行行相当不参差故其树枝叶上下七层皆垂珠网状同佛塔。   【记】行树中初约义释。   【疏】观经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   【记】次引经证。   【疏】一重树下一重栏楯故亦七重。   【记】一重下显树栏楯重数。   【疏】网是珠璎复依树上。   【记】网下点珠网所依。   【疏】则知皆是下二句止显树栏之体耳。   【记】则下点树栏体。   【疏】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玻璃是为四宝。   【记】次显四宝局在树栏四宝中。   △初正示。   【疏】若准观经七宝华叶无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茎枝叶七宝间错。   【记】若准下杖异。   【疏】此中略举委在他文。   【记】此下显略。   【疏】周匝围绕有云凡佛菩萨居处皆然非谓一国土止有七重耳。   【记】围绕中有云者文见大本与新译经。   【疏】结名可解下诸庄严例顺此结。   【记】结名中例顺此结者谓下二处庄严文后例须结云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但在文略故此点之。   【疏】二池阁中分四初明池水二池畔阶道三阶上楼阁四池中莲华。   △初中。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疏】七宝池者彼有八池七宝所成。   【记】池阁随释池水中初示池数。   【疏】池中之水亦七宝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记】次示池体。   【疏】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从中出流注池中。   【记】每下示水源。   【疏】金沙布地者观经云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记】金下示池底并见观经。   【疏】二中。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疏】阶砌亦即四宝。   【疏】三明楼阁乃列七宝。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疏】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记】楼阁中经文但云上有楼阁故引观经示数。   【疏】琉璃梵语此翻不远去波罗奈城不远有山出此宝故。   【记】琉璃具云吠琉璃【疏】玻璃亦云颇胝迦此翻水玉或云水精。   【记】玻璃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不同【疏】砗磲下并华言如车之磲磲谓车辋。   【记】车渠梵云牟娑洛拉婆此云青白色宝尚书大传云太贝如大车之渠辋即轮外之本【疏】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珠体赤故。   【记】赤珠梵云钵摩罗伽此云赤光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不唯蚌胎也【疏】码瑙应法师云此宝色赤如马脑焉。   【记】马脑梵云摩婆罗伽隶新经云阿湿摩揭拉婆此云藏杵或翻胎藏取此宝坚实为名。   【疏】大本云设我得佛自地至空宫殿楼阁池流华树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等。   【记】今经止云七宝复引大本无量杂宝验非局也。   【疏】四示莲华。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疏】有五一形量二显色三光𦦨四香气五洁净对文可见。   【疏】若准观经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记】莲华示异中初正示异。   【疏】既言七宝非止四色。   【记】有二一者七宝四色异。   【疏】十二由旬非止车轮。   【记】二者十二由旬车轮异。   【疏】然车有大小难为定准此间极大不过数尺可依轮王车轮为量。   【记】然下定车轮初约义定。   【疏】十住毗婆沙云转轮圣王千辐金轮种种珍宝庄严其辋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准此未及半由旬亦约小者耳。   【记】十下引文示毂车内横木也书云三十辐共一毂即辐辏之处。   【疏】所以二经不同者慈恩云华有大小彼据极大此约最小。   【记】推所以中初句标示不同慈下和会彼此慈恩谓观经十二由旬据大者且欲对简二经不同然净土极大非止此数。   【疏】今准大本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记】复引大本百千由旬验知不定此云大本乃吴国支谦译大阿弥陀经两卷对今小本也。   【疏】则知大小不同经中但是随宜趣举。   【记】则下点示经意。   【疏】不必以此较经优劣。   【记】不下暗斥古非孤山将二经莲华大小分定散善遂劣此经而优观经故也(云云)。   【疏】二结示中。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如是者指上多种殊妙之相。   【记】结示中初释如是指上多种者即前栏网行树池阁宝莲等。   【疏】皆是弥陀菩提愿行从因至果历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庄严。   【记】皆下次释功德庄严。   【疏】故观经云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自余皆尔岂唯华座乎四十八愿结云彼佛于大众中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   【记】观经但云妙华疏主意欲类通复引大本转证既云庄严妙土何所不该岂唯华座乎。   【疏】下结诸文并同此释。   【记】下结并同此释者谓下凡结功德庄严皆是弥陀愿力所成不复再释预此点之。   【疏】第二庄严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初中有三一天乐二金地三天华。   △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疏】常作天乐者准观经作乐有三水观中云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鼓此乐器等又楼观云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等。   【疏】准下经云风吹树网如百千种乐故知彼土天乐非一。   【记】第二庄严天乐中欲显天乐非一故引观经示相。   黄金为地。   【疏】黄金为地者准观经彼国皆琉璃地以黄金绳杂厕间错兼以七宝界其分齐今言黄金乃地面庄严耳。   【记】金地中彼国纯以琉璃为地今言黄金者乃召地面庄严非地体也。   【疏】三天华又三初六时雨华其土下二盛华供养即以下三供已还国。   △初中。   【记】雨华中雨字去呼字书云自上而下曰雨。   昼夜六时而雨曼陀罗华。   【疏】彼国光明常照既无日月则无昼夜顺此方机且言六时。   【疏】准大本中彼以莲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   【记】莲开鸟鸣等者慈恩云华开金沼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想。   【疏】曼陀罗此翻适意言其美也又翻白华取其色也。   【疏】二中。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疏】其土众生通目九品衣裓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   【记】供养中衣裓古释亦云衣襟。   【疏】才生彼国即获六通日往他方为闻法故。   【疏】观经云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又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等。   【记】即获通者大本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那由他国者不取正觉若据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在莲华中岂能即飞行耶疏云通目九品且约大途为言事佛增福闻法增慧成就二严故也。   【疏】十万亿者趣举大数。   【疏】三中。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饮食经行。   【疏】食时谓中前也。   【记】食时中初定时节三世诸佛皆中前食不过午故。   【疏】大本云彼国宫殿衣服饮食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事已化去时至复现等。   【记】大下明自然第六他化自在天一切受用不假施为从他化现故以为名。   【疏】寄归传云五天道俗多作经行直来直去唯遵一路如织之经故曰经行。   【疏】四分律云经行有五益一堪远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记】经行中初引传示相次引律明益方志云佛经行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足之所履皆莲华文又义净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故鹫山觉树之下鹿苑王城之内及余圣迹皆有佛经行基阔可二肘长十四五肘高二肘余累砖作之上以石作莲华开势高二寸阔一尺计有十四五表圣足迹也如祇桓寺有经行院是也。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示同前。   【记】结示中同前有二一者弥陀愿行历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庄严乃至引经并同前释二者皆须结云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也。   【疏】第三庄严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结示初列相中复有二种初至所作众鸟演圣法舍利下二风树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下释疑。   △正示有三先列众禽。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疏】略举六种前三易识。   【记】第三庄严列众禽中白鹤孤山引相鹤经云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顶赤食于水故其啄长轩于前故后指短栖于陆故足鬲而尾凋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天寿不可量孔雀大好翅鸟闻雷则舞得露则鸣巢万寻之高食再熟之稻鹦鹉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如鸮青羽赤啄人舌能言郭璞注云有白色者。   【疏】舍利此云春莺或云鹙鹭。   【疏】迦陵频伽此翻妙声在㲉中鸣已超众鸟。   【记】迦陵频伽翻妙声即经云迦陵频伽声也㲉苦候反鸟生子须哺曰㲉自食曰鶵。   【疏】共命者两首一身报同识异故法华中翻为命命鸟是也。   【记】胜天王云生生涅槃云耆婆耆婆皆此鸟也。   【疏】准观经更有百宝色凫雁鸳鸯等。   【记】准下指略。   【疏】是诸下次明演法。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如是等法。   【疏】和雅谓声音感人演畅谓说法无滞。   【疏】五根者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总名根。   【疏】即此五法能排业惑故名为力。   【记】演法中根力五法不异但能生曰根排障曰力一信正道助道二行正助道勤求不息三念正助道更无他念四摄心正助相应不散五观察正明了了分明。   【疏】七菩提分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定六舍七念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名为分。   【记】七觉中一观诸法时简别不谬二修道法时一心常在正法中行三得法喜乐心不颠倒四断除诸见虚伪烦恼五远离念着永不追忆六发诸禅走不起妄想七定慧均平心不沉没无学即四果以无漏观契此七事故曰实觉证真谛理故曰能到。   【疏】八正道分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记】八正中修无漏观见谛分明曰正见见四谛时筹量觉知曰思惟远离四种邪命口业曰正语除身一切邪业曰正业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曰正命勤修涅槃正道曰精进念念常与正助逆法相应曰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曰正定。   【疏】前二慧学中三戒学后三定学即是离明三学。   【记】前下约义收束三学八正开合异尔。   【疏】初果已去见真谛理皆名正道亦名圣道。   【记】初下约人结名。   【疏】余如法界次第委明。   【疏】准观经云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或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故云如是等法。   【记】余下指广显略净觉云于七科道品则缺前三或云如是等法等前三位不同今疏。   【疏】其土下后显益物。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念佛知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   【记】显益中初正明第列三种三宝初即化相六十万亿那由他身佛宝也从因至果为众生故修菩提道所以恩重佛菩萨等所说法音法宝也随机设化灭恶生善开示觉藏所以功深声闻弟子一生补处僧宝也上求下化历劫修行将臻佛境所以德大此指净土现在说法一朔施化终皈家灭故属化相也。   【疏】又念佛愿速证诚念法愿勤修学念僧愿亲参预。   【记】二即理体出缠破障究竟修显契此妙理故曰理体众生虽具全体在迷今欲起修故证成修学参预。   【疏】又念自心佛体自觉了念自心法轨生圣道念自心僧随缘和合。   【记】三即一体于一法界义立三名佛以觉了为义现前一心本具觉体名之为佛法以轨则为义即此觉体能轨凡圣名之为法僧以和合为义即此觉体于一切处和合无二名之为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离当念皆曰自心然此三种初即外境次即修成三即本具从浅至深因事达理权巧方便无非益物所以文缺住持三宝者盖由彼土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未尝入灭是故不论。   【疏】三宝多种随机浅深。   【记】三下结示初二句明对机有异。   【疏】当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净专念三宝晨夕所存更无他意两土升沉于兹可见。   【记】当下诸句显所感不同。   【疏】次释疑中二段初至有实遮其疑情是诸下二决所疑事。   △初中三节先遮疑情。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疏】浊世禽畜罪业所招极乐净土何缘有此。   【记】释疑中初科初遮疑者点经勿谓两字也遮止身子勿起此疑。   【疏】所以下次伸意。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疏】彼国唯有人天两道。   【疏】法藏愿云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记】次伸意者申通彼土无实之意经文初句徴起下二句释此疏文以有显无引愿为证。   【疏】舍利下三举况。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疏】大本云彼国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记】三举况者以名况实名有召物之功物有应名之实名既叵得实自何有复以大本以证无名。   【疏】二决疑中。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疏】弥陀变化者准观经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出金光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当知众鸟即是弥陀化身。   【记】决疑中经文初句蹑前众鸟既无名实那有众鸟此即腾疑也皆下正决经云弥陀变成疏文准此因决观经以显珠光化百色鸟莫非弥陀化现。   【疏】欲使法音遍布远近显知非是罪报所生也。   【记】欲下出变化意。   【疏】二风树妙音分二初示相。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千种乐同时俱作。   【疏】即前树网风动成音其音美妙如众乐焉。   【疏】闻是下显益同前。   【记】风树妙音示相显益在文可见。   闻是音已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示可解。   【疏】第二明正报中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号舍利下二徒众庄严。   △初中复二初徴问。   【记】正报总示中复二者即徴问与释通也并如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疏】汝意云何审其解否。   【疏】既无所对故为释通阿弥陀此翻无量一者光明二者寿命无量是通光寿为别。   【记】阿下总示华梵梵语兼含总该光寿华言两别光寿乃分。   【疏】初光明无量者。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疏】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现起光。   【记】别释光明初科始终一如凡圣皆睹故曰常光随机隐显有无不定故曰现起。   【疏】今此乃是弥陀常光。   【记】文中先定光体。   【疏】大木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号为无量光佛等乃至我说彼佛光明昼夜一劫尚不能尽等又佛观云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记】次引文证。   【疏】当知我辈处佛光中都不觉知佛光常摄略无厌弃。   【疏】犹如盲人居日轮下又如溷虫乐在秽处。   【记】伤感中初举二喻一喻盲人不见二喻溷虫乐着。   【疏】抚膺自责实可悲痛。   【记】抚下二句正伤感。   【疏】二寿命无量又二初明主伴寿量舍利下二示果成劫数。   △初中。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疏】佛寿有二法报二佛一向无量应佛皆具长短二量。   【记】寿命中初科言法报无量者法佛寿量非报得命根连持强指不迁不变为寿非长非短无延无促强指法界虚空为量报佛寿量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冥是故寿量与法身等应佛应同万物为身连持为寿长短为量释迦八十唱灭即应短量有量之有量也弥陀即应长量实有期限人天莫数即有量之无量也逐物随缘皆有二量。   【疏】今此净土弥陀应身示其长量。   【记】今下判定。   【疏】大本云彼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使十方无量众生皆成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竭其智力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不能穷尽。   【记】大下引释初释化主。   【疏】又云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故云及人民也。   【记】次释人民。   【疏】阿僧祇此云无数或云阿僧祇耶翻无央数。   【疏】二示劫数。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疏】言十劫者。   【记】劫数中初依经标起。   【疏】准法华大通智胜佛时弥陀乃是十六王子之一数释迦既经尘劫弥陀岂得不然。   【记】准下会同尘劫。   【疏】楞严势至章云我于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准大本中即阿弥陀也。   【记】楞下会同名号二经既言尘点恒沙何故今经止云十劫。   【疏】今经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机之说不足疑矣。   【记】今下酌意决疑今疏据经化主名号徴问释通唯约光寿孤山乃立四义一光明二寿命三大小弟子四者补处等净觉斥云今取前二不取后二以经中唯光明寿命之下结云故名阿弥陀后二但说圣众庄严化主之事况新译云其土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乃至徴释二名非不显了与今疏同。   【疏】二徒众庄严分二初至祗劫说正示圣众舍利下二结劝往生初中又二初至庄严通列两众又舍利下别显行功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结示。   △初中。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疏】声闻弟子即中三品诸菩萨众即上三品总摄。   初心不退补处(众总三乘独无缘觉应以断证同声闻摄)。   【疏】故大本云彼国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等。   【记】故下引证徒众正列中初正释疏据经列故约中上二品收之所以不列下三品者或是经家趣举又恐释寿命中已有人民之语故此略之孤山则云今列二众是其辅佐人尔。   【疏】往生论说二乘不生盖是定性取涅槃者今此谓曾发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法华获记真声闻涅槃知常出家菩萨之类也。   【记】往下决疑言声闻者闻四谛声教而悟道故真声闻者如舍利弗等皆受应身之记不舍声闻之形乃体转名不转也涅槃知常者涅槃座中捃拾残机三乘俱会初后皆知常住佛性外仪虽则削发染衣内心已修菩萨大行净土声闻乃此流类。   【疏】次结示中。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此亦弥陀所化来生彼国修因证果威神说法为国庄严义同前释。   【记】结示中菩萨声闻人民等众皆是弥陀因地教化结缘成熟至成佛时来生其国而为庄严。   【疏】二别显中。   【记】不退中初句标起。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毗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劫说。   【疏】众生生者通九品收。   【记】次二句点经。   【疏】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转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阿下翻名不退有三如前已示。   【疏】则知生彼国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无退堕。   【记】则下结显不退之名摄位最长下至凡夫则指初生近果直至成佛始自初住终至妙觉但取到彼无流转三界受生毕竟成佛皆名不退是故疏云通收九品迭论浅深不无优劣。   【疏】十疑论云彼国有五因缘故不退一弥陀愿力摄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鸟树林常说法四纯诸菩萨为友无诸恶缘五寿命永劫余广如彼。   【记】十下引缘如彼见第六疑。   【疏】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   【记】补处中等觉尚有一品无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无明微细难断唯是等觉后心以金刚智方能断之即补妙觉之处也。   【疏】如观音势至等。   【记】如下引类。   【疏】众类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祗耳。   【记】众下点经。   【疏】问得忍补处祗合垂形五道入三涂处救苦众生何以长居净土。   【记】问答中初约菩萨利他为问。   【疏】答随其志愿摄化有殊。   【记】次约志愿不同以答孤山疏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求乐国答大论四十三自有此问龙树答云菩萨有二种一者慈悲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僧处赞叹三宝等疏蹑论意以决世疑初二句总答。   【疏】或游戏十方或往来三界宣扬法化利乐群生。   【记】或下别示。   【疏】准大本云十方恒沙佛国无量菩萨悉生彼国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又云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又复授记十方菩萨皆当往生广如下卷。   【记】准下别显。   【疏】二结劝中初正劝。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疏】众生闻者通指末代闻上所说。   【疏】劝令发愿愿必引行行必感果。   【记】结劝中菩萨修行以愿为本若无愿力万行徒施所以经中劝令发愿。   【疏】所以下伸意。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疏】如是者指前所列三乘圣众皆是善人。   【记】伸意可解。   【疏】欲明此界三恶充满皆不善聚是可厌耳。   【记】欲下反显。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中 卍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   【疏】第二正示行法分三段初至彼国简余善不生若有下二正示修法我见下三结显劝意。   △初中。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疏】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   【记】行法拣余善正释中初立义。   【疏】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   【记】所下正拣。   【疏】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   【记】若无下拣非施戒等行皆可庄严但无信愿为今所拣。   【疏】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记】若依下显是既能执持信向愿求无不具足故称多善。   【疏】昔作此解人尚迟疑。   【记】引据中初二句叙昔人疑。   【疏】近得襄阳石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   【记】近下四句叙后生信。   【疏】彼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   【记】彼云下正引文据。   【疏】彼石经本梁陈人书至今六百余载窃疑今本相传讹脱。   【记】彼石下较经得失梁陈乃南朝两国之名朝散郎陈仁棱书碑在襄州龙兴寺本朝殿撰李公讳友闻字季益尝守官于彼持此经皈钱唐疏主得之喜不自胜遂复刊石立于灵芝大殿之后续因兵火焚毁悲夫逆推梁陈去晋未远可验得真今本既经六百余载中间传写讹脱可知。   【疏】二中分三初至不乱专念持名其人下二临终感圣是人下三正念往生。   △初中。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疏】初二句索持机不简男女。   【记】修法持名中初科经云若有等者若乃不定之词经属化教开导信解或违或顺任彼机缘不同制教必须遵行顺则无过违则结犯所以疏科若有男女谓之索机。   【疏】次二句劝信受或披经典或遇知识闻必生信信故持名。   【记】经云闻说执持等者良由一切众生谁无一毫善种但以宿业障深不能开发是故疏推披教典遇知识以为信受之缘闻即闻慧信则思慧持即修慧从闻思修往生决矣。   【疏】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随人要约今经制法理必依承若准大本观经则无日限下至十念皆得往生十念即十声也。   【记】今经期限虽至七日亦非定制故皆云若但取成功为要然此制法不延不促疏劝依承大本观经既无日限下至十念摄机虽宽犹恐下根不成行业后句义见次科。   【疏】后一句教系想。   【记】正明净业中初句指经文。   【疏】此一句经正明成业。   【记】次句点经意。   【疏】先须敛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   【记】先下教方法初三句示修仪。   【疏】遥想彼佛现坐道场依正庄严光明相好。   【记】遥下想胜境。   【疏】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露无依。   【记】自下令慨责。   【疏】譬如婴儿堕在坑阱叫呼父母急救危忙。   【记】譬下举事显。   【疏】一志依投恳求解免声声相续念念不移。   【记】一下劝用心声即口业念即心业心口相应功不虚丧故曰相续不移。   【疏】虽复理事行殊定散机异皆成净业尽得往生。   【记】虽下结成业。   【疏】不然则无记妄缘定成虚福耳。   【记】不下显无功孤山判此经属散善霅川据此句经别立四科广破略云今经一心不乱新译经云系念不乱如说修行等云何散善而解此文且观音经云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疏曰闻即闻慧心无所依即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此文虽窄三慧意显又曰称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想相续不间如请观音系念数息等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无心无念与空慧相应等是理一心况彼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相应释之今经显云一心不乱何苦贬为散善乃至若但事无理则抑大士三昧之心若唯理缺事则绝初心念佛之行云云霅川之说其义颇优雅合今疏故略录之。   【疏】善导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有何意耶。   【疏】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疏】又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记】初问中欲示持名最胜故挟世情而申教意玄义有此问答故今引用初约钝根障重易修答次约弥陀本愿摄受答余今经执持名号但被障重众生应属散善粗行耶。   【疏】问达法本空心净土净何须念佛求生净土。   【疏】答若真达理语默皆如不碍修持何妨念佛。   【记】二问中达法者达即观照法即十界依正心境等法观智一如万法俱空岂有心土念佛求生之别耶答中对简偏邪故曰真达良由理无所存遍在于事若或弃事谈理则成断灭之见应知理事一体二名理外无事事外无理毕竟平等无非法界若此妙达何往不通终日修而未尝修终日念而未尝念故曰无碍等语默即事理也。   【疏】若贬念佛未曰达人。   【记】若贬下二句叠计交责。   【疏】何以然者既达法空则不住于相。   【记】何下覆示真达初句徴起既下正示即约三谛以彰妙理初二句了达诸法本性空寂相即非相荡一切法何尝住相即真谛也。   【疏】既常念佛则不滞于空。   【记】次二句虽达法空法法宛然非相即相立一切法何尝滞空即俗谛也。   【疏】超越二边从容中道。   【记】非真而真非俗而俗即遮而照即照而遮遮照同时真俗不二故曰从容即中谛也然此三谛说有前后用在一心能知此者可谓真达。   【疏】念念契合弥陀法身声声流入萨婆若海。   【记】念下四句明观契境弥陀法身即是三德秘藏萨婆若翻一切智即佛智也深广莫测喻之如海既达三谛任运自与秘藏佛智相冥相即故云契合流入也。   【疏】临终决定上品上生。   【记】临下二句明因趣果所以决定上品上生者以由上品必发三心至诚即今中谛深心即真谛回向发愿即今俗谛与彼三心宛然符合上品上生故无疑矣。   【疏】岂非心净佛土净乎。   【记】岂下二句决前问意。   【疏】故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此乃真无生非谓生法外别有无生也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即斯谓也。   【记】故下引证莫非三谛炽然求生俗谛也生体叵得真谛也真俗无偏中道也此下点示即前真达净名论中自引准上可解。   【疏】问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须念他佛耶。   【记】三问中世人不知佛有已未妄认经中心是之说遂起上慢更不进修故引观经而为决破。   【疏】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   【记】答中初二句就问通答。   【疏】梵网戒云常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疏】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弥陀佛者已成佛也。   【记】梵下别分已未佛虽是一修性不同汝执心是乃性具佛全体在迷如玉蕴石似金杂矿岂可下凡滥同上圣故曰汝心未成佛也一切诸佛全性起修修极性显安住秘藏证大涅槃如无瑕玉似纯净金能施大用摄化众生故曰弥陀已成佛也。   【疏】未成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已成之佛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   【记】未下八句双显过德。   【疏】是故诸经劝令念佛即是以己未成佛求他已成佛而为救护耳。   【记】是故诸经下正示经意成上由心是佛令念彼佛之语。   【疏】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记】是故众生下蹑前反显劝令修进。   【疏】问四字名号凡下常闻有何胜能超过众善。   【记】四问中据前行法屡示称名是多功德今附浅识再显胜能初二句牒计次二句诘问。   【疏】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体。   【记】答中初四句通示立名所以非相即法身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果德即应身上冥下应即报身三身三德高不可仰深不可测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故立嘉名以召其体是则一称名号三德全彰岂谓常闻辄生轻慢。   【疏】十方三世皆有异名。   【记】十下二句泛举诸佛名同。   【疏】况我弥陀以名接物。   【记】况下二句别彰弥陀最胜。   【疏】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   【记】是下显示诵持益大为种除罪现因也获证菩提来果也。   【疏】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记】信下蹑意结皈上科。   【疏】华严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疏】药师经云若彼佛名入其耳中堕恶道者无有是处阿难诸佛境界诚为难信皆是如来威力非声闻支佛所能信受唯除补处菩萨耳。   【疏】占察经云欲生他方现在净土者应当随彼世界佛名专意念诵一心不乱决定得生彼佛净土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等。   【记】华下连引三经证成。   【疏】余诸佛名闻持尚尔况我弥陀有本誓乎。   【记】余下举彼况此。   【疏】末俗障重多忽持名故委引圣言想无迟虑也。   【记】末下斥世申意。   【疏】二感圣中。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下是人并指上文执持名者。   【记】感圣中初科初点经文。   【疏】临终摄引弥陀本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记】临下引本愿可解。   【疏】圣众现前亦有多别。   【记】次科初二句总标。   【疏】或真佛化佛观音势至随其品位委在观经。   【记】或真下别示随其功行感见不同。   【疏】或谓临终见佛以为魔者或云自心业现实无他佛来者。   【疏】斯盖不知生佛一体感应道交。   【记】斯下显正众生诸佛同一觉源诸佛心内众生新新造业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全佛是生全生是佛故云一体感则属生应则属佛既即一体所以众生感自心之佛诸佛应自心之生性恶相关感应一际故云道交。   【疏】自障障他为过不浅如别所明。   【记】自下结斥如别明见观经疏。   【疏】三正念中。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   【记】正念中初通示善恶古德云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临终咸来啧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皆现牵生恶道临终善念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故云无不发现。   【疏】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   【记】或下别示恶相一无善种故起恶念二无正信故起邪见三恩爱深重故生系恋四苦恼逼迫故发猖狂。   【疏】恶相非一皆名颠倒。   【记】恶下二句总结颠倒显不颠倒。   【疏】因前诵佛罪灭障除净业内熏慈光外摄脱苦得乐一刹那间。   【记】因下正释经文心不颠倒诵佛修因也罪灭障除威恶也净业内熏生善也上并自力慈下三句即假他力求生净土虽云他力必由自力方能感他父子相遇啐啄同时切莫专倚他力而失自行勉之勉之。   【疏】下文劝生其利在此。   【记】下文劝生即经我见是利等问所修净业是有是无在何处所无则枉费精神试垂定当问虽云庄严净土未审如何庄严请示其相问临终往生为识神潜迈为佛来摄持二俱有过问往生之人是何形状为有为无二俱有过问此土阴坏彼土阴生生彼之阴复与中阴何别聊陈五问击发同修于此无疑往生决矣。   【疏】三结显中。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我见是利即蹑上科故说此言覆示前段正报中文对文可见。   【记】结显中即蹑上科者即指行法中专念持号临终感圣正念往生之文覆示前段者即指化主名号徒众庄严故云正报中文前结劝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此中又云闻是说者应当发愿故云覆示。   【疏】大段第三劝信中三节初至佛所说引诸佛同赞劝若有人下二约三时因果劝如我今者下举诸佛互赞劝初中又二初至之利指前自赞东方下次引诸佛赞。   △初中。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疏】如前所说依正殊特持名脱苦。   【记】第三劝信自赞中依正殊特即二报庄严也持名脱苦即正示行法也。   【疏】莫非弥陀大悲愿行从因至果功德利益殆非心思口议所及。   【记】莫下正释当科不可思议功德之文也。   【疏】二中又二初尽六方正列于汝意云何下释经名。   【疏】初中但列六方若依唐译则列十方。   【记】佛赞总示中初三句对二经广略。   【疏】今谓但举六方四维自摄但言略耳。   【记】今下示今略摄广。   【疏】下诸佛名相承不释。   【记】下下明释佛名上二句点古不释。   【疏】今以义详或从色相或取言音或约行业或从譬喻。   【记】今下明今义详。   【疏】大略不出果德三身收无不尽文或偏举义必兼含。   【记】大下约身总收。   【疏】初东方分二初叙现通二引赞词余五例此更不重分。   △初中。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疏】阿閦鞞此云不动法身体寂无迁变故。   【记】东方佛名中初佛初约果释。   【疏】若就因行毁誉敬慢同一如故。   【记】次就因释毁誉口业也敬慢身业也八风不动物我两忘故曰一如。   【疏】次列三名皆从喻名众山之中须弥最胜诸佛法身超过诸法初言相者其状同也次言大者出过喻也三言光者光则表智法兼报也妙音说法称机即应佛也。   【记】次三莫非法身但从喻别后佛从应可见。   【疏】河沙佛土略列五名故云如是等。   【记】土若河沙佛亦复尔不可备举故云等也梵语恒伽又云兢伽翻天堂来应法师云此河从无热恼池东面象口流出入于东海其沙至细与水同流以手掬之则沙随水去三千大千且据娑婆一化为言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并上六欲梵世为一世界如是一千名小千千倍小千名曰中千千倍中千名一大千世谓三世界即界分上下八方也。   【疏】各于其国者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同时劝赞令信是经。   【疏】若据诸佛言无虚妄但由众生障重信难故现舌相表示诚言。   【疏】诸佛常舌上至额际今此现起长广量等随宜大小何止大千乎。   【记】智论问曰世尊大德威重何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今欲口说难信难解之法是故出舌相为证必真实也问各于其国出舌所覆大千属谁化境答彼佛赞此即知此佛化境也。   【疏】次引赞词。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当信是句绝。   【记】次赞词中初分句。   【疏】称赞下即经本题上句指前释迦所说下二句如后经文所解。   【记】称下示本题总三句上句八字释迦所说者即前经文依正庄严持名修法等故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下二句指后即六方佛后徴示何故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等然此一题六方诸佛所说若其初句犹是释迦自语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余见题中下五并同此释。   【记】余下指前释题下下例同后不释故。   【疏】二南方中。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疏】日月灯三皆破闇或次对三身次单喻智德。   【记】南方五佛第一从喻二义初对三身日即法身月即报身灯即应身或可配于三智次单喻智德者一即三故。   【疏】名闻光者名闻十方如光遍照。   【记】第二法喻双举。   【疏】大𦦨肩者言相则两肩光𦦨在智则双照真俗。   【记】第三两肩光𦦨表显真俗二智。   【疏】须弥灯者山灯即喻法报二身。   【记】第四山灯双喻须弥高出法身德也灯能破暗智慧也。   【疏】无量精进从行为名方便度生未尝暂懈众生无量悲智亦然。   【记】第五无量精进对机显行解脱用也。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三西方中。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疏】前三皆名无量初即寿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证法身无上故喻如幢。   【记】西方七佛一二寿命与相皆从报德第三幢喻高显法身最上故。   【疏】大光大明并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除惑。   【记】大光大明二皆以光显智光能破暗智能断惑。   【疏】宝相者应佛相好如宝可贵。   【记】宝相法喻双举其相端严如宝尊贵。   【疏】净光者亦即法报。   【记】净光者智光纯净惑暗无余故。   【疏】问初无量寿即是弥陀若自劝赞于义非便答同名甚多必非极乐法藏所成之弥陀。   【记】次决疑不应自赞故答中且如弥陀对问显意须知诸佛皆有同名同号如法华二方同名日月灯明坛[纥-乙+(暴-(日/共))]有八百亿同名释迦等。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四北方中。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疏】𦦨肩同前但无大字最胜音同上妙音。   【记】北方五佛初二指同。   【疏】难殂者法身坚密不可坏故殂音叙又音疽坏也。   【记】三即法身不可坏者遮那法体众魔一切不能沮坏故。   【疏】日生者如世晨㬢破晦暝故。   【记】四中如日照世应身德也。   【疏】网明者法门交映如帝网故。   【记】第五网明三昧法门如帝珠网互相交映。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五下方中。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疏】狮子者众圣中尊故以兽王比焉又狮子一吼兽闻皆死喻佛说法魔外消亡。   【记】下佛六今第一从喻二义一以法身无上故谕如王次以应身说法利机魔外消伏。   【疏】名闻名光义同前释。   【记】二三同前南方一佛今分二号。   【疏】达磨翻法单云法者所证法身轨持万化故次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持者任持常住故。   【记】四与六华梵虽异无非法身五即法喻双举亦法身德也。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六上方中。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疏】梵音者梵即净法音清朗众乐闻故。   【记】上方十佛第一音声五六据色相第九从智解余六并从喻梵音清朗应身德也。   【疏】宿王者宿音秀星宿中王所谓月也经云众星之中月天子为第一。   【记】第二以月星释义莫非居尊并喻法身德初义见法华经亦如律序云众星月为最【疏】或可北辰居天中而众星拱之而辰星为宿中王亦喻法身出过诸法也。   【记】次义即论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疏】香上者众德如香超诸菩萨更兼智德故云香光。   【记】香上独喻法身香光更兼般若。   【疏】𦦨肩须弥同前故不释。   【疏】杂色宝华者以万行因华严法身果德下宝华德义亦同之娑罗此翻坚固冬夏不凋即喻法身无变易故见一切义者洞达诸法甚深义趣。   【记】六与八并以华喻六即万行庄严法身八显内德胜妙第九即般若智报身德也余名可晓。   【疏】诸佛果海德量何穷三世道同理无差异。   【记】结诰中上四句叹诸佛果德高深佛佛皆同以海为喻深广无边故。   【疏】随机顺物一相为名。   【记】随下言各偏一相立名有异。   【疏】以意裁量略如上解后贤披阅更试讲磨。   【记】以下示今释随相略显示谦嘱后。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次释名中分三初至念经徴前经名。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上句已见前文故但问下二句恐未晓故问释之。   【记】经名随释徴名中本题三句经文前后自明上句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已于前经见义下二未明故兹徴显。   【疏】舍利下二示义又二先叙闻持是诸下次明得益。   △初中。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疏】闻经受持者牒上二报庄严正明行法二大章也及诸佛名者牒上引佛劝信第三一章初科所引六方名也。   【记】示义闻持中闻即耳根受即意识持即奉行总闻思修三慧也文中指前三大章其义易领。   【疏】次得益中。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诸佛护念直至菩提。   【记】得益中初至果号正释护念薄下推护念之因初中初句标文诸下叠释。   【疏】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记念不令退失。   【疏】势至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疏】大论云譬如鱼母若不念子子即坏烂等。   【记】言护念者不出慈悲二心护故不令魔娆大悲也念故不令退失大慈也魔有四种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今言娆者且指天魔引经论二喻虽异其义一也。   【疏】阿耨多罗此翻无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即佛果号。   【记】阿下翻梵莫非果上三德无上即法身超出一切故正等即般若之智不偏空有故正觉即解脱之用觉圆满故。   【疏】薄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   【记】推因中初四句叙昔迷即三道流转薄音博逼也。   【疏】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国诸佛护念直趣菩提。   【记】忽下今修感佛正显护念之意。   【疏】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誓从今日终尽未来在处称扬多方劝诱。   【记】可下疏主庆愿初六句立愿修因在处赞扬自行也多方劝诱化他也。   【疏】所感身土所化机缘与阿弥陀等无有异。   【记】所感下四句祈果。   【疏】此心罔极唯佛证知。   【记】此下二句结愿求证。   【疏】是故下三劝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信我语者谓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诸佛岂虚妄乎。   【记】劝信中信即能信之心教即所信之法通指此经正宗行法也经中双劝一信释迦自语二信诸佛称赞。   【疏】次三时因果中初正示是故下二结劝。   △初中。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已即过去今即现在当即未来。   【疏】发愿是因生即是果三因三果别对可知。   【记】三时因果中愿因生果皆约三世言别对者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   【疏】欲显净土唯恐无愿有愿必生定无漏失。   【记】欲下正示经中发愿引生之意有愿必生者华严云唯此愿王不相舍难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上示得生。   【疏】十疑论云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等。   【记】十下引论显生已不退三界生死业缚者以此土进修有退堕之失而显净土惟不退也。   【疏】次结劝中。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若有信者简彼不信任不发愿自甘涂炭是谁之咎。   【记】结劝中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经乃化诱之教信与不信任彼机缘自甘涂炭者以不信之失反显能信之益泥涂火炭喻三恶道。   【疏】三诸佛互赞中二段初我赞诸佛彼下诸佛赞我。   △初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如我今者等即指前科六方劝信。   【记】诸佛互赞中初我赞诸佛疏指前六方劝信且六方如来乃劝众生信受释迦所说经文皆是释迦赞于弥陀今云称赞诸佛者盖诸佛虽各各于国称赞释迦此土众生无有知者仍是释迦显示故反为赞诸佛也。   【疏】二中又二初出彼赞词当知下二显示诚实。   △初中。   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释迦翻能仁即大慈垂应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合此为佛则三身备矣。   【记】赞我佛号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二皆翻梵成华即显法报应三身大慈垂应应身也妙智报身世冥真法身也。   【疏】佗不能为故甚难举世未见故希有。   【疏】下列二难于此恶世修行成佛一难也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二难也。   【记】甚难总示中世间一切智用不为甚难希有于恶世中得道证圣又能开示众生往生法门可为甚难可为希有。   【疏】初中娑婆亦云索诃此翻堪忍。   【记】娑婆梵语二名奢切之异同翻堪忍。   【疏】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   【记】引二经释义单复不同初即众生深着浊恶甘忍众苦。   【疏】准佛刹经有二义初义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萨乘者成就忍辱将护有情善自调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终不放逸故云堪忍。   【记】次即菩萨化他成就忍智或遇违逆大慈悲心终不弃舍。   【疏】五浊亦云五滓又言恶者谓能具造十恶业故。   【记】五浊中浊则不清净滓则杂秽恶则不善以恶业不清净故名浊滓棱严云譬如砂土投于清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   【疏】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时分下四浊聚在此时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   【疏】见者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利使也。   【疏】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   【疏】众生者揽阴为人假名众生。   【疏】命者刹那生灭催年促寿。   【记】劫波翻时分悲华经云人寿六万岁百年减一年至三万未得为浊二万岁时浊之始也释迦出世人寿百岁浊可知矣劫浊为总四种为别二三总于利钝十使身见者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故边见者执偏之心不履中故邪见者邪心取理作阐提行故戒取者外道邪戒或虽佛戒偏心坚执故见取者谬见涅槃故引取无厌曰贪忿怒无慈曰嗔迷惑不了曰痴自恃轻他曰慢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前五体轻易断故名利后五重浊难断故名钝四即五蕴法聚为众生假名五中催年促寿者新新生灭报限不久故悲华又云寂意菩萨问佛其余诸佛所有世界清净微妙今我世尊何因缘故处斯五浊恶世成等正觉佛言吾以大悲愿力故取此弊恶不净土耳。   【疏】第二难中念佛法门。   【记】二说法难中初至往生显法妙收机初二句叠法。   【疏】不简愚智不择豪贱不论久近不选善恶。   【记】不下四句所摄之机愚智则性有利钝贵贱则报有强弱久近则功有浅深善恶则行有好丑。   【疏】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   【记】唯下三句感生行相临终恶相即观经下品下生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等十念往生即下生中具足十念等。   【疏】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   【记】此则正显难信之意具缚者三惑全在故屠谓宰杀沽即酤卖如此恶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岂非难信。   【疏】二显实中。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疏】承前二难则彰诸佛所赞不虚意使众生闻而信受。   【记】显实中据经二难皆顺世情言之后称甚者以浊恶成佛之难校其念佛少善能生极乐净土尤为甚也。   【疏】第三流通分正说既终众喜受持展转传布遍于四海垂于万世故因众散以为流通。   【记】大段流通中初文八句正显流通意一下叠释经文初中众喜受持即前序所列之众遍于四海横广也垂于万世竖深也因众散为流通者他经或不同故。   佛说此经已长老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疏】一切世间总收四部别举三趣以决序文。   【疏】阿修罗此翻非天受乐如天怀谄同鬼从行为名。   【记】叠释中四部即天龙神鬼前序总云无量诸天大众今此别列天人阿修罗三众故云以决序文前别列声闻菩萨今此但以等字总之阿修罗翻非天释义可见或翻无酒由于四天下广采百华酝于大海觊其成酒以鱼龙业力酒不能成因立誓断酒故又翻无端正以形陋貌疏故大论此一趣遍于五道楞严具有胎卵湿化四种不同今此即上品修罗天趣所摄。   【疏】欢喜则出离有门信受乃忆持修习。   【记】闻所未闻故欢喜宜得践行故信受。   【疏】得法哄怀仰恩荷德倾诚展敬志愿流通。   【记】得下四句总释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终)   No. 420-B   此记足庵宗师淳熙年间撰至东方佛现通一科示疾停笔因而顺寂不及全帙闻者无不嗟惜虽圆修超玄二记行世诸方讲解病其文理未明罕有承用由此疏亦湮塞(余)寓疏三山庆远庵因讲次二三子有请为续其后诚故为狂简有玷于前又岂非青蝇附于骥尾亦其一日千里也。   嘉定丁丑上春中浣石鼓(法久)志   (大宋国庆元府定海县太丘乡安期管三山里居住奉佛抲仲瑜妻王氏百二十四娘妙一暨家春等舍官会三十贯命工刊此记文全帙功德保安家眷成就吉祥现生福寿弥高临终往生安养四恩三有法界冤亲俱出轮回同生净土大岁丁丑嘉定十年四月既望日志)。